知识变现的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读书的行列。这个大V介绍的书单很不错,先收藏;那个文案写得很心动,介绍的书以后一定要看;这个月当当满两百减一百,不管需不需要先凑够200的书下单再说;下个月亚马逊周年庆经管类图书满100减40,优惠那么大先买下……收藏夹的书单越来越多,想看的主题越来越杂,似乎只有不断的收藏和买买买,才能缓解内心对于缺少读书带来的焦虑感。可是总有很多时刻,看着那些静静躺在手机里的书单,堆积在角度的书籍,我们会问自己:我到底想读的是什么样的书?我需要的是那种类型的书?读书的意义又是什么?
这些疑问,也曾一次次让我迷惘。直到读了日本著名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些问题才有了我自己内心的答案。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副标题是“超实用笔记整理术”,看看这朴实无华的书名,是不是属于“看到书名就想放弃”系列?甚至可能不屑地揣度“不就是翻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换汤不换药嘛”。然而这是两本完全不同风格的书。虽然都是方法类,但是前者比较通俗易懂,后者比较偏向学术,即使名声很大,很多人还是没办法完整读下去的。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虽然说的是读书,但却从选书、购书、读书和运用这四个方面来探讨整个读书过程。本书第一章整体介绍了作者推荐的这四个读书过程,“只有做好这四个步骤,才能让书中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思想”。后面几章分别详细阐述“用购书清单指导购书”“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以及“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最后一章是作者总结的“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19个技巧”。
读完书,可以体会体会到:原来读一本书,从没开始读之前,我们就可以做那么多的准备。我们的购书清单不应该是盲目的,列书单需要带着目的性,读书动机不同,读出来的效果截然不同。全书的核心在于“笔记本”——我们购书前期,就可以把自己意向的书记录下来,看到的推荐,随时随地记录,并通过记录选书掌握主动权,通过清单列表可以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再遇到畅销书等时,就可以明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买下自己真正需要的书后,“笔记本”再次隆重登场。作者推崇的是“一元化笔记”,即把所有内容都记在同一本笔记本上,这样有利于管理。而书中介绍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非常实用——笔记本先写下记笔记日期,书名,作者。然后正文开始“摘抄+评论”,即把书中自己觉得有用的内容摘抄下来,空两行写下自己的评论。作者认为这“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基本形式,目的是证明自己读过好书”。当然,“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严选文章来减少摘抄量”或者甚至可以“把小标题抄下来”。总之只有摘抄后,再记下自己的评论,这本书才算是被自己读过,留下了证明,“读书体验比书本身更重要”。
读书的最后一个过程是要把“读书体验利用起来,将其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这里作者详细讲了要养成重读笔记的习惯,当需要重温某本书时,可以直接重读笔记,就能知晓。读书笔记重读能让我们轻易实现“书读百遍”。而对于是否全部只是读笔记即可,作者也给出了方向,即“想要简单回顾时--重读读书笔记;想要回忆更多时--参考书中的重点段落;想要从头开始看时---重读原书”。最后根据读书笔记来写书评,通过读书笔记进行思想输出。
最后的19个读书技巧写得也比较有趣,例如“不依赖网络,多用参考书”“多读百科全书”“把书堆成山读书不再难”等等,对我来说有借鉴作用的是“在家里的每个角落放满书”,这是一个很文艺又很有意思的做法,“根据空间摆放不同领域的书籍,读书时的感受和吸收的内容也会不同”,这一点要试一试,体会满屋都是书的奇妙感受。
一本教人读书方法的书,教会了我如何正确对待“读书”这件事。真正从一开始的选书环节,到写书评,四个步骤,完全把书消化进自己的思想中。特别是在第三章读书笔记最后一小节“笔记塑造生活”,作者的这段话惊醒了我读书的意义:“请找到那本能够成就自己的书。失落的时候,走投无路的时候,那本书都会成为自己的心灵支柱。”“我们需要一些能与自己长期共处的书,比如旅行时想读的书、难过时想读的书,而寻找它们正是我们平时读书的目的。等精神上感到挫败后再去寻找能让自己振作的书就来不及了,所以平时要多做笔记,把能让自己焕发精神的书记录在笔记本里,这样才能有备无患。”也许,我们终其一生,读万卷书,都是为了在寻找那一本或者几本“读了它我就可以做自己”那样的书。虽然“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笔记费事费力,然而为了能找到自己人生中的这几本书,努力认真地按照作者的这四个步骤来读书,相信我们终究会在知识的海洋里与它们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