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认知的过程中,接收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调用信息是一个人的认知过程,今天单独说说存储的部分。
先介绍一本书——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接下来要谈的存储部分就是这里获得的,书中皆以科学验证的笔法来讨论各个认知问题和假设,但是读来仍然是大呼过瘾啊,将我前半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认知行为一一给出了正确合理的评价,对于好奇心旺盛的人来说极其建议去读。
记忆是如何摄入的?简单说就是通过各种感官接触到的信息,一部分成为短时记忆,由于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会随着时间迅速被其他短时记忆信息所代替;另外一部分是长时记忆,这部分的记忆会进入到大脑前额页和海马体。
短时记忆一般是听觉存储和视觉存储,存储时间非常短,而且容量一般受信息长度所限制,语音回路是最常见的,比方说连续复述同一个词很多遍,短时记忆就随之进入长时记忆,这里面有个争议的点就在于是因为复述的数量决定了记忆的关键效果还是信息的意义决定了记忆的关键效果,初步结论是后者更加关键。
长时记忆,工作记忆应该是长时记忆的一种,建成伺服系统,在这里我理解的工作记忆,是针对日常面对很多种情形下,需要进行记忆提取的形式,以此来强调大脑的运动性质。工作记忆中有两种记忆方式视觉回路和言语回路,视觉回路的例子就好像有人问你如何找到你家,你会在大脑中先铺开一幅画,然后把这幅画描述给问你的人;言语回路的例子是,对于信息,我们不断在心里有一个回音,然后被大脑的前额叶某个部分听取,然后储存下来,但是这个就引发了很多的分歧所在,比较流行的是ACT激活水平记忆和SAM联想记忆,其实两种理论都差不多,只不过述说的原理方式有差异。
记忆的唯一决定因素是有条件的重复练习,这中练习被称为精细加工,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与重复无加工的练习来区别的,实验证明:在需要形成长时记忆前,对信息无论采取语义上的加工还是采取不含语义的加工,都能加强记忆的强度。所以让我一下明白了,以前很多时候面对需要记忆的信息采取的是无加工模式,导致经历了很长时间后,会出现忘记或记不全的困境,今天这个道理算是讲得相当明白了。
你想问,知道记忆的原理的有啥用?我觉得有两方面可能有用,一方面是学习的时候能够有针对性,一方面是设计产品的时候,要利用用户的记忆习惯达成联想记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