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刚满24周岁,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大男孩儿,婚姻对我来说似乎还不是该提上日程,仔细考虑的事。谈起婚姻,脑中不自觉的想起堆积如山的责任,以及自由的缺失。学生时代的朋友们相继步入婚姻组建自己的家庭,在我看来,他们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于我,那是个让我不知所措的世界,加上我讨厌麻烦,群体聚会也是尽量避而远之,自然而然与他们断了联系。
自儿时父母离异后,这份关系的破裂给我带来了极大影响,一度陷入自卑自怜中,越是在这种状态中难以自拔,越容易注意到身边长辈的婚姻关系中的裂痕。母亲虽然重新组建了家庭,但她的婚姻关系更像是生意合作关系。每当谈及物质财产时,母亲总是显得格外冷漠,前段婚姻的失败,让她一直处于警惕的状态。一方面她渴望情感的交融与滋养,另一方面内心对安全感的追求让她紧抓家中的经济大权,两人共同购置的房子、一起创办的公司全在都在她的名下。这使我对婚姻本身产生怀疑。随着婚姻法的日益健全,原本的精神契约日渐物化,看似是在保护婚姻状态中双方的权益,在某些方面来说,婚姻法成了亲密关系健康发展的障碍之一。
排除将婚姻视为交易的一部分人。在与周遭的人相处过程中,前世的缘分、吸引力法则…使我们和某个特定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比其他人更加亲密,身心持续的相互吸引,使这两个人确立起亲密关系,成为交往对象。婚姻是否就意味着亲密关系的升华?长久一同生活的两个人,时刻保持觉知,共同承担生活的责任,在人生这个永恒的课题中相互扶持,享受灵肉交融同时也保持个体独立,并在维持关系的平衡中学习爱而非占有。这是我对亲密关系的理解。
那么亲密关系的障碍是什么?是否因为我们在意识上将其物化?而在结婚这一行为中,这种物化意识被加重?物化意味刻意用某样东西来衡量,意味着可被替代。我并不是说婚姻会破坏亲密关系,只是想表明亲密关系如果被定义,如果我们对亲密关系有特定的标准,那么它家无法带来愉悦,而痛苦终将使我们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