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很好,蓝天上有一朵一朵的白云随风而动, 春风刮得很盛,春姑娘的脚步却总是迟迟疑疑,所以室外的温度总是忽高忽低,前几天已达到零上二十度,今天却忽然降到零下一度,我不自觉地裹紧了毛呢外衣。当我匆匆踏进餐厅时,刚好听到一个女同事在讲她儿子的趣事,虽然我只听到寥寥数语也听了大概,她正在读高三的儿子韭菜和蒜苔竟然分不清楚。
早餐很丰盛,主食就有煮地瓜、馒头、蔬菜汁花卷、还有韭菜合子,我夹了个韭菜合子边吃边想着她讲的故事,自然而然地想起一句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出自《论语·微子篇》,据说是一位老农对孔子的学生子路说的。
那是春秋时代,孔子六十多岁了,还在周游列国,希望得到哪一国诸侯的聘请。孔子同子路等学生到处奔波,迷过路,断过粮,还几乎被害,旅途十分辛苦。
有一天,他们在山野行走,子路跟在后面,掉了队。这时天色将黑,子路正在着急,恰好遇见一个老农在田里锄草,便问道:“子见夫子乎?”老农向子路望了一眼,冷冷地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子路自己也觉得太冒失,便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半天不说话。老农见子路谦虚知礼,便邀请到他家去歇宿,并杀了鸡、煮好小米饭,竭诚款待,还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同客人相见。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对孔子讲了。孔子说:“这一定是个有修养的隐士。”孔子想跟他谈谈,叫子路立刻回去找他。可他已经不在家,没法找到他了。
当然这个故事只是由一个老农说出“既不劳动,又无生产知识,哪里还配称什么老师!”的道理,想想现在的孩子又有几个有生产知识呢?相比我们的父辈和祖辈,经过城镇化高度洗礼的年轻一代,几乎对于农作物的了解,下降到了一个有史以来最低的程度。他们只对书本上的知识记得滚瓜烂熟,却对韭菜和蒜苔分不清楚,不知道萝卜是长在泥土里的,不知道绿萝卜是因为露在泥土外面才变绿的,分不清小麦苗和稗草……
一顿早餐在我的胡思乱想中结束了,我也曾陪读过,也是一样娇惯着孩子,可是我们能宠他们多久呢?他们终究要走进大学走向社会,父母的心孩子能理解吗?他们不可能永远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他们要经历风雨,要去外面的世界闯荡,要有强健的体魄,要有最基本的认知能力,也许就从如何区分韭菜和蒜苔开始吧……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