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主要关注个人品德、道德行为和幸福生活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是围绕着这个信念展开的:人和自然界其他事物一样,也要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目的,实现自己的功能。他说:一切技艺,一切研究,以及一切行动和追求,都被认为以某种善为目标。那么伦理学的问题就是:人类行为所追求的善是什么?
与柏拉图人所追求的是善的理念的知识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善与正当的原则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内心。可以通过研究人的本性而发现,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来达到。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两种目的。1、工具性目的(其行动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2、内在目的(其行动以自身为目的)。
比如在战场上的木匠、医生或将军,他们制造房屋、治疗病人、领导战争,这些都是工具性目的,这些都是作为手段为了达成战争的胜利。当人们的目的不是当木匠、医生或将军时,而是要成为人时,就达到了一种以自身为目的的行动,其他活动对它来说都只是一种手段。
一把刀达成了人们期待刀能做到的事情,它就是善的。一个医生实现了他作为治疗者的功能,他就是善的。但是亚里士多德把一个人的技能和职业与他作为一个人的活动区分开了。亚里士多德认为做一个好医生与做一个好人并不是一回事。这里存在两个功能:医疗的功能和作为一个人而行动的功能。
人的功能就是就是灵魂的活动,这种活动遵循着或者意味着一个理性的原则,人类的善就是与德性相一致的灵魂活动。
灵魂又分为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的部分包括营养灵魂和欲望灵魂,这两部分都有反对和抵抗理性部分的倾向。而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的冲突就导致了道德问题。
道德毕竟涉及行动。可敬而善良的人中,值得获得奖赏的是那些身体力行的人。不仅如此,一个人行善于一时一地,并不成其为一个善人。善人必须终其一生都是善的。同样的,一个人也不可能只凭借朝夕之功就可以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人们行动的目标应当是正向的。幸福(优质生活)是道德行为的最终目标。幸福并不仅仅是快乐的感觉,而是指个人在德行、智慧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幸福生活需要我们积极参与、思考和实践道德原则。
为了实现幸福生活,我们需要培养美德。美德是一种性格品质,使我们能够在各种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亚里士多德将美德分为智性美德和道德美德。智性美德,如智慧和理解,是通过教育和学习培养的;道德美德,如勇气、节制和公正,是通过习惯养成和实践培养的。
亚里士多德强调在行为中寻求适度和平衡。中庸之道是指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恰当的位置,以实现美德和幸福。例如,勇气是在怯懦和鲁莽之间的中庸,节制是在纵欲和禁欲之间的中庸。中庸之道并不是一种机械的平均,而是根据个人和情境的特点,寻求最佳的道德行为。道德品性就在于培养自动使我们按中间路线行动的习惯,同时不去做本质使坏的事。
实践智慧是一种重要的智性美德,指导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实践智慧需要我们运用理性和经验,考虑个人和社会的福祉,以实现幸福生活。
亚里士多德强调友谊在幸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友谊基于相互尊重、关爱和支持,使我们在道德成长的过程中获得陪伴和帮助。他将友谊分为三种类型:以快乐为基础的友谊、以利益为基础的友谊和以美德为基础的友谊。其中,以美德为基础的友谊是最高尚和持久的一种友谊类型,因为它是建立在双方的道德品质和共同价值观之上。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