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曾颠沛流离,在繁华的城市里望着霓虹闪烁。谁不曾流离失所,在逃亡的路上远远的看了看故乡无言。谁不曾孤独,在忙碌之后一人独处。这是我看《城门开》最大的感触。
在愈加繁华的世界里,我们享受着极为丰富的物质,已经很难想象那时物质贫乏的情形了。所以我非常理解顾城在书中生动描写那时期的关于吃的事。就像现在对于过年我们已经不再像小时候那么期待了,在童年时每到年关时就扳着手指头算算离大年三十还剩几天了。那时家里还拮据肉并不常吃,至于鸡鸭也需要过节或者家里来客人才有。还有过年时每家每户都会采购很多吃食,大年初一我们这些小孩会去拜年,然后主人会拿出些零食分给我们。那时的过年是真的热闹,在吃年夜饭前放一次鞭炮,到零点时得放鞭炮,天明后打开大门需要再放鞭炮。现在过年的习俗变了很多,小孩子不再出来去拜年了,守年夜也成了只是看完春晚放完鞭炮就睡了,于是觉的年味变淡了。也许是现在长大了想要的多了,而能够满足的却少了,所以觉得已经不再那么容易快乐了。
北京不再是顾城记忆中的北京了,它变的繁华不再灰头土脸,只是在变好的同时也面目全非了。北京的胡同在消失,北京的四合院在消失,北京的城墙在消失。我们在感叹北京的伟大时会不会同时在心底缅怀下消逝在时光里的老北京。在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的中国,我们每一个人都似乎成为了背井离乡的人。可吊诡的是我们依然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或许同我们告别的是我们的文化,一种关于乡村的文化。我不知道当我们在城市中安定下来后,会不会形成一种市井文化,然后对于乡村就默默的存于故纸堆中落满灰尘。
一城一味,一地一乡音。外面的月亮不会比家里的圆,可是外面的水不会像家里那么甜,外面的食物再好也没家里的味道,外面有不同的声音可没乡音动听,走过繁华的夜都市在心里会想起家里晚上的蛙鸣和树影,可是就这样我们会因为理想和生活离开家乡在城市里拼搏。
如果可以请回家看看,那里有你的童年和关于美好的初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