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篇正式的随笔,我特别想来谈谈“亲密”这个话题。
有一些朋友曾跟我说,他们很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即使建立了,关系的质感也不高,情感的流动也不怎么顺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观察和感受,慢慢才有了些脉络,形成现在的文字。这些思考让我对身边的人,事以及养育孩子,都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反思。
关于“不亲密”
为什么你无法与他人亲密?
为什么太过亲密的关系,会让你感到不适?
为什么你的伴侣经常会抱怨你在情感上过于疏离?
为什么你很难向他人求助,只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为什么你总给人一种冷漠的感受?
为什么你不会示弱或者暴露自己的脆弱,只想给别人留下独立,强大的印象?
……
以上的这些问题,你有思考过吗?或者说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具有这样特征的人,看似是不想进入亲密关系,也不想与人亲密,但果真如此吗?我感受到的恰恰相反,所有人都是需要关系的,特别是亲密关系,我认为他们的内在也是非常渴望亲密的连接,只是表达需求对他们来说很困难,再加上因为恐惧,担心,所以他们选择回避亲密,貌似这样做,就不会受到伤害了。
这样的人最大的问题是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刻的连接与长久的关系。即使是身边最亲的人,也或多或少的会感受到,当自己想去亲近他,想去了解他的时候,自己和他之间会隔着一堵墙厚厚的墙,到了一个点,就很难再靠近。
不明白的人会认为,那是因为我跟他没有共同语言,所以无法走进他,比如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会这样说。我一直在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具有这样特质的人呢?原因很重要,这个直接影响着一个人未来与世界建立连接,以及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方式,它也直接关乎到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1.与自身的匮乏感相关(而这个匮乏感极可能是父母带给他的)。
这种匮乏感不一定是客观上的贫穷,极有可能是父母主动告诉他们的。比如说:家长会经常强调甚至很夸张的说:我们家很穷,你以后要靠自己,你要怎么样……;养你花了很多的钱,你太耗钱了,以后长大了也不知道赚不赚的回来……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在这样匮乏的感受中长大的孩子,会建立起一种脆弱的低自尊感,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大多会要求自己变得很独立,很强大,他们害怕去求助,害怕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担心一旦这么做了,就说明自己不如别人,因为只有低人一等的人,才会去向他人求助。这种感觉太不好了,所以我宁愿选择不去依赖任何人,自己扛下来。
即使是表达需求,他们也会通过抱怨,指责,控诉对方不好的方式,来别扭的表达自己需要对方的事实。
比如说我的一个朋友,他一直很独立,平时很少和父母沟通交流,所有的谈话,都是父母问一句,他才答一句,而且他们之间的聊天内容都很浅显,只关乎吃穿住行,从来不会谈的更深,他更不会对父母交流自己内心的感受。当父母做了什么让他觉得很不舒服的事情的时候,他一般会压抑,实在忍受不了的情况下,他会去指责,抱怨,控诉父母一直以来对他的关心太少,很少为他着想等等。我们看看他在做什么?
表面上他是在埋怨父母对他做的不够好,可他内心的深层需要呢?我觉得他是在向父母表达他的需求,他的内心是渴望父母可以重视他,看到他,关心他,只不过他却是用这样一种指责的方式在向父母表达。
为什么会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呢?这就是我下面要说的第二个原因。
2.安全感,信任感的缺失(在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没有或很少得到过)。
三岁前,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连接非常重要,除此之外,孩子还需要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情感连接的建立是健康分离发生的前提。上面我说的那位朋友,则是以为没能完成与父母之间健康的连接与分离。
情感的连接指的是,父母会肯定孩子表达自己,会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需求是正当合理的,他们不管是在开心,难过,无助,还是脆弱是,都有地方可以去,都有人可以来依靠。而安全感,以及对他人,对世界的最初的信任感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建立起来的。
如果在本该与父母建立情感连接的阶段,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需求既不被鼓励,也不被接纳。长久下来,孩子就会对这个世界和他人产生出一种不信任的感觉。
由于我们要先和父母建立健康的情感连接,才能在成长中完成与父母的分离,实现真正的独立。在精神上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情感和决定。
这是因为我们能够从与父母健康的连接中获得自信,在父母对我们的接纳中,我们也接纳认可了自己。所以,我们才会相信自己的判断与决定,相信自己的感受是有价值的,从而有能力从自己的内部感受出发,去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
而那些没有形成良好情感连接的孩子,有一部分会走上错误的分离道路。他们看似非常的独立,但其实这种独立不是遵从他们内心的感受的,他们的这种独立实际上是基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他们只是在做一个别人眼中独立的那个人。所以说,当我们不清楚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这种“独立”带给我们的到底是快乐还是痛苦?
回到上面说到的那个朋友,他为什么会用指责和抱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呢?我记得朋友的妈妈说,他从小就不怎么说话,也不跟他们交流,总是一个人闷不做声。
其实我不太相信一个孩子天生就是不爱说话的,因为孩子的天性是渴望依恋,渴望去建立关系的,喜欢连接与互动。那我这个朋友为什么一直不爱说话呢?我可以想到的是,这一定和他的重要养育者(父母)有关。当他在早年经历里,每次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的都是否定,排斥,甚至是抛弃,他才会渐渐封闭自己,将自己包裹起来。
由此可见,这个朋友和父母的情感连接是不健康也不充分的,通常他在表达需求后,父母没有肯定他甚至是忽略他,更没有给予有效的支持与帮助,所以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不接纳,觉得自己是没有依靠的,慢慢就不再说话,也不再表达自己的需要了,从而走向“独立”。
除此之外,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也无法建立起来,所以他所有的关系都是淡淡的,无法深交,因为他不相信任何人,当然也包括他自己,而他和伴侣以及亲人的关系也是疏离的。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更强大,更独立,但内心永远都不会感到安定和快乐。
我们还能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是一辈子的吗?也许父母看到的是孩子一直都很乖巧,懂事,不让人操心,独立自主,仿佛一切都挺好的,可孩子内心的那个空洞呢?确是孩子永远的伤痛。可惜很多父母到老也不曾体会到孩子内心严重的心理缺失,不明白孩子为何与自己的感情淡薄,孩子的那些指责和攻击从何而来?这些都有怎样的心理需要?
写到这里,我并不是想去谴责那些没有和孩子建立健康情感连接的父母。我只是想表达,当决定生下孩子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身上就肩负了很多艰巨的责任,孩子的未来与我们父母息息相关,我们要对他负责任。
我认为,父母永不放弃的自我成长,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