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5-1马歇尔认为: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举例说明。
同意。
我们对自身的需求缺乏了解;另外,我们常常不愿对自己的需求负责,反而期待他人负责,从而减轻我们的痛苦;还有,与他人尤其是家人的边界不清,也是原因之一。
比如:我经常整理家里的东西,对整洁有需求。所以也希望其他人尊重我的劳动并一起保持。如果他们随便扔东西,我会感到痛苦。但这其实是我的需求和感受,他们不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我要求他们也一起整洁,他们的感受是不愿意的甚至抗议。我只能沟通表达我的感受和需求。
5-2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有四种选择。
请在一周中留意一句自己听到的不中听的话,写下来。并记录体会4种选择后的心情、事态发展等。
(如果没有找到这样的话,则假设你听到了这句不中听的话并做练习:“你总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真讨厌!”)
有过两次印象比较深的:
某晚我听讲座太晚,不能按计划赶回接二宝,而爸爸也刚回到家忙,手机不在手边没有接电话,无法通知。只好电话奶奶,但是她在外面散步,我简短问了一下她是不是在家,告诉爸爸去接二宝。她在电话中不大高兴地说不在家,没法接。到了夜晚,她对爸爸表达了生气,说“累死了,没法过下去了”
四种心情:
1.自责模式:哎,是我因为在会场不方便讲话,没说清楚,让她误会。而且我其实也是可以提前走的。
2.责备对方:我只是让帮忙通知一下爸爸,都没了解清楚,用得着说这么严重嘛。
3.自己的感受需求:我觉得委屈,和郁闷不快。我的需求是信任 支持和平静。
4.奶奶的感受需求:她劳累一天正在休息时接到电话,感到不快。她的需求是放松、体贴、尊重。
还有一次,是爸爸带我们去攀岩。去之前他提醒程程,要专心攀岩,而不是和其他小朋友玩(过家家)。二宝非要跟去,爸爸只好带上我(但其实我不太想去,也为此吃饭很紧张),希望我能帮忙带他,否则会影响他们攀岩。到地方之后,程程上课了,我带二宝去看了一阵子滑冰,并陪他在比较远的地方玩遥控车以免影响小朋友们。后来,他提出想去攀岩,我没想太多就放他去了。我坐在旁边听一个讲座。晚上走的时候,爸爸很不高兴,先是批评程程:“你只攀了两三次就在一边和小朋友玩了,喊你也不肯走,下次我自己去,就不带你了。”然后批评二宝“二宝你也不攀只会影响大家,下次别来了”最后批评我“你根本不管二宝”
四种模式:
1.自责模式:我只管了一部分,后面就放任他了。太不负责了,导致爸爸不开心。
2.责备对方:你每个人数落一通,说话方式太让人生气了。而且我明明带二宝很久,你说话不能不顾事实。还有凭什么我不能有点自己的时间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3.自我感受和需求: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希望有自己的一些放松时间而不是一直付出陪伴。我感到沮丧和心烦,因为我想得到大家有互相尊重的沟通方式。
4.对方感受和需求:爸爸喊到沮丧和难过,因为他本来希望程程能热爱并专心攀岩(这是他的个人想法,其实程程还是很爱的,但会忍不住和小朋友玩)他的需求是目标、秩序、意义。
5-3 留意一次情绪中的朋友,猜测他的需要(P53有需要词汇表)。如果方便,试着和他建立联系,告诉他你体会到的“他的感受,需要”,简要记录过程。
这次爸爸情绪不好时,我们都安静下来,听他的批评和诉说。过了一会,我和程程说:“爸爸批评你是因为他觉得很不开心,他因为他的目标没有达成,他很爱攀岩,也希望你爱并专心。当然我知道也很喜欢攀岩,只是小朋友玩,你忍不住。”这话爸爸也听到了。过了一会,他再说话,怒气值已经下降很多,说“程程,要不然,我们下次选择没有小朋友的时候去攀岩吧,这样就不太会被吸引了”
后记:经过这两天学习,我已经经常不自觉地去想我有哪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