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写什么” 到 “如何写”
写着写着,就成了习惯。每天思考的不再是写什么,而是如何写。也并不是阅读量上去了,而是对写作本身的看法改变了:不纠结意义是大还是小,不担心读者是多还是少,就不再会自我设限,进入视野的东西自然就多了,把它们详尽地表达出来就行了。
不追求意义,并非就没有意义
一篇文章的意义往往不是对大部分人醍醐灌顶,而是对小部分人有些许帮助。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认知水准,就有多少种口味喜好,哪怕是一部电影,一碗面,一个景点,一个人,只要有人愿意写,就有人愿意读,只要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就会有意义。
我们往往低估了自己所处环境的意义。比如一个在大城市工作的人写的一篇购物指南,可能在同事的眼中毫无意义,但是对很多刚来或者想来大城市生活的人就有意义。
我们也往往低估了自己所处行业的意义。做程序员的时候觉得到处是同行,惊讶于这个社会上程序猿的数量是如此之大。但是不做程序员之后,我发现无论是程序员还是其他技术员,在整个社会群体中的比例还是很低的。其他的职业比如银行职员,消防员,幼儿园老师,政府公务员,狱警等,也许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工作很平凡,但是有多少人是真的了解他们的工作呢? 很可能,一个简单的讲述自己职业的故事,就能给外行带去很大的帮助。
写作爱好者本身也一样。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己的文章很烂,看着网上有那么多漂亮文章以及文章背后无数的明星作者,会觉得晒自己的文章很丢人。但是把镜头放大一点看,能组织文字的人并不多,能用简洁的语言把一件事儿说清楚的人就更少了,至少比程序员少,所以写文章这事儿自带稀缺性。
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认知水准,就有多少种口味喜好。所以无论是饮食服装,还是社科教材,都不存在一个终极版本,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满足所有人的喜好。
比如,对比特币的解释。信徒们可以通过解释底层技术来把它解释得很深刻,但是很晦涩,也可以通过解释其核心思想来解释得很生动,但是很肤浅。微博大V和得到app专栏作者的文章中,对比特币基本原理的解释方法各不相同,对其应用前景的看法更是千差万别。这使得读者在读完不同的文章之后对比特币的理解完全不同,真是一千个炒币者就有一千个比特币。其他的新事物也一样,并不缺少最权威的解释,但是这个解释不是给普通人看的,比特币是这样,国家的政策是这样,创新项目的说明也是这样,所以我们需要更详尽的解释,当然伴随着会产生很多噪音,干扰我们的理解。不过,这个过程本身是必不可少的。
不怕Low,不怕傻
结果就是胆儿肥了,想到什么就敢写什么。
半年前开始接触比特币和区块链,发现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很多人在这里野蛮生长。这也是一个混乱的世界,只要是买比特币赚了钱的人都敢称自己是专家,就敢创业发币,授课荐币。自己忍不住着手去了解,发现这里面的泡沫很大。虽然炒币者层出不穷,但是连一篇像样儿的比特币白皮书翻译都没有,更不要说对其他各种爱西欧项目的解读了,大家在币圈完全照搬股市里的做法,盲目跟风,追涨杀跌。
不过在混乱中,也有不少人稳稳当当地做事,扎扎实实地写作。币乎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币乎,简单地讲就是币圈的垂直社交平台,项目方来这里发布消息,和用户们互动。用户在这里以文会友,交换价值。未来币圈信息的输出,尤其是高质量信息的产生,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币乎。也就是说想要获得币圈最前沿的信息,最权威的解读,优先考虑来币乎。
我一开始和很多人一样疑惑,用朋友圈广发,用微信群交流不够吗?但是很快发现币圈太大,里面很多“珍禽异兽”在传统的app里面是没法生存的,所以独立出一个平台是势在必行的事。
既然跟风那就跟到底吧,去币乎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