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立秋时,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立秋的时节了,天气还是那么炎热,夏天并没有离开,但是秋天的脚步已然在来时的路上了。古人在立秋时写过很多经典的诗歌,我们选择了三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诗,一起来品读这份况味,这份秋日光景。
这三首诗分别是宋代范成大的《立秋二绝》、唐代白居易的《立秋日曲江忆元九》以及清代乾隆的《立秋日作》。
先来看看第一首,这首诗名为《立秋二绝》,为宋代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七言绝句,诗歌原文如下: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折枝楸叶起园瓜,赤小如珠咽井花。
洗濯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
整首诗的节奏是欢快的,第一句便说明此时天气的特点,也正和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一样,三伏天,气候炎热,交代了气候特点和时间。而第二句则表明立秋所处时间的特点,8月初,正好一年也过了一大半了,诗人心想一年过半时间流逝,不禁有些惆怅,迎面吹来西风,在立秋的时节里恰到好处,甚是怡人。
而第三、第四句则说在立秋时节许多要做的事情,天气逐渐转凉,吃瓜、嚼豆、洗濯等等,心情舒适,让人读起来有种清爽的感觉。是啊,立秋到了,天气也要逐渐转凉,谁不喜欢秋高气爽的季节呢,立秋都到了,秋天还会远么。
再来看看第二首,这首诗名为《立秋日曲江忆元九》,诗人为唐代白居易,诗歌原文如下: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这首诗和上一首相比就没有那么轻松愉悦,这是一首回忆友人的诗,写在立秋时节。诗的第一句表明诗人骑马来到河堤旁,两岸很多杨柳树,独自走到堤上散心,第二句便表明自己的内心所想以及身旁的景物特点。自己的友人远在万里之遥,新蝉也在三三两两地叫唤,内心有些聒噪也有些烦恼。
而诗的第三句则表明诗人和友人分居两地,诗人在曲江,友人在远方,只能隔着江水,朝着友人所在地方的方位远望。为何要远望呢,第四句便直抒胸臆,两地都是立秋时节,两地都有秋思,虽然身在两地,但是情谊却是连在一起的,这也和“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来看看第三首诗,这首诗名为《立秋日作》,为清代乾隆皇帝所作,诗歌原文如下:
已识山中早晚凉,今朝况复立秋当。
如何午热为孤注,疑是金官让末光。
桐叶庭边想影落,草虫砌下觉声杨。
农占晴雨纷如讼,历验原来亦鲜偿。
整首诗读下来,不觉感慨,原来乾隆皇帝的写诗水平还是很精湛的。第一句便浑然天成,表明立秋时节的特点,立秋了,在山林里早晚会变得凉快。但是诗的第二句就有些疑问,此时立秋,天气在白天还是很炎热的,但是为何“金官让未光”呢?我觉得这得结合乾隆的个人故事来理解。这些帝王将相的内心是有一份孤高的,居庙堂之高,心里想的有很多,为何会在立秋时节产生疑虑和烦恼,又为何看到人们的辛劳而疑问,乾隆关心的不止是天气的炎热,更有对天下的念想和关心。
诗的第三句也是连接第二句而来的,看似写景,实则是写内心的想法。为何会在桐树旁边看到叶子想其落下而定影子,因为立秋之后,秋天渐浓,梧桐树会落叶,这份凄凉和伤感乾隆在内心就早已想象,可以说是其忧虑的表现。而听到草虫的声音觉得声音很悠扬,这是因为乾隆的观察仔细,悠扬的草虫声让其对大自然产生了敬畏之情,或许身为皇帝,高处不胜寒,少有人理解自己的想法,只有亲近大自然才能感受一份清凉和内心的宁静罢了。最后一句便是对当时情景的再现和感慨,乾隆心系天下,立秋时节想到了很多,也看到了很多,感慨时间的流逝,感慨自己要有所为,让人敬佩。
这三首写在立秋的千古绝诗各有各的特点,或轻松,或惆怅,或忧虑,但这都是诗人们内心真实的想法,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天气渐凉,立秋到了,秋天还会远么。致敬大自然,致敬诗词文化。(文/云冗雾)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作家云冗雾”,与你一起品诗品词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