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新建的模拟法庭刚上一节课就要毕业了,从此再无机会以辩护律师的身份进入法庭,哪怕是模拟的。当时上届的师兄说的律考比研究生更难考,而且需要极强的社会关系,对于律师的认知影响了我们好几年,直到那个天天拉着我打CS且一看书就睡觉的黑哥通过了律考。在过去的两年里,他拒绝掉了太多诱惑,每天晚上看书到凌晨二三点,第二天8点到中院实习,曾经那么多年轻的骄傲都赌在了律考上。律考成绩发布那天,他短信告诉我们:超过了10分!对于律考的认知我才有点动摇:律考是通过自我努力可以通过的。虽然很难,但外部环境只是阻碍自我发展的纸老虎,如果不去蜕变和成长,你会作茧自缚而不自知。
这个现象的检验镜子是:看起来很忙,感觉好像一直在处理各种事情,好像做了特别多大事…但每一个关键节点又貌似没有贡献,没有沉淀自己的价值。不思考和不解决问题,对个人成长没有丝毫帮助。
所以,如果说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是认知。认知会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方法,进而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很多时候,我自己也在思考,拍片网成立2年,我们在哪些地方是别人认知上的壁垒?哪些是我阻碍我们向前的认知?既然是标准化,那么标准化的核心是什么?如果要突破市场上标准化产品的售卖,认知又是什么?广义上肯定是效率、规模和重新定义标准。这两年来也有太多人拿拍片网和短视频创业团队、导演工作室、4A公司比较,单点比单点没什么好比的,就如同别人会说鹿晗的娘气比姜文更受粉丝欢迎的话题,不在一个维度的事情怎么解释?我们更应该想,拍片网应该从哪个单点可以建立壁垒,而我在这个过程贡献了多少价值?
不在一个频次对话,就面临一个问题:是专业差距还是认知差距?专业差距尚可理解,而认知差距则决定生死。
最后说下书里那个小故事:生病去打针,因为怕疼不想打针,教练角度来提出解决认知的办法:到底有多疼?能疼到什么程度?当事情都没做,就开始想难度。书里提到另外一个主题是区分,区分时常常有人把习惯经验当标准,从而失去了主动选择的过程。不学习会让大家缺少知识结构,而不学习却依靠习惯经验行事,随着时间拉长,价值会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