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现代人没有电脑将如何工作,电脑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好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RSI(Repetitive Strain Injury重复性使力伤害)就是其中之一。可能每一个重度电脑使用者都会遇到这个问题。
那如何解决呢?有人说每个小时起来像上图那样活动一下,是啊,我们都知道,可是真的能这么做的又有多少?我总结到的规律是:再好的理论不接地气也是没用。
OK,下面分享一下我的解决方案:
颈椎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思考一下,用电脑和不用电脑究竟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用电脑的人不容易得颈椎病?原因很简单:
- 用电脑的人常年对着电脑,头部固定一个朝向,造成颈部活动太少。
- 不用电脑的人头部没有一个固定朝向,时而上、时而下、时而左、时而右,所以颈部经常活动。
于是,有人开始建议了:
- 5 分钟的颈椎操
- N 种按摩的方法
- 打羽毛球(这个当然是有好处的,但是除非你天天打,否则收效甚微)
- 还有人搬出中医的办法,说:“晚餐补肾,强壮筋骨!”
这些答案靠谱吗?那要看你对“靠谱”的定义是什么,理论上说 1、3 两种方法都是科学、有效的。
但是,你知道,有些理论很完美,但是不具备可执行性。比如减肥的理论其实很简单:消耗大于摄取。但是实际执行起来的难度,看看多少人减肥失败就知道了。
治疗颈椎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你这个理论臣妾做不到啊!
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一工作起来根本就想不起来。有人也尝试过设置闹钟,有用吗?
还是没用!
“领导催得紧,哪有时间休息,忙完这个文档再说吧!”
“我正灵感爆发呢,趁着这鼓劲赶紧做完!”
反正就是以各种理由按掉闹钟,接着干。
怎么办,还有招吗?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既能工作,又能休息?
”这怎么可能!“
你还别说,还真有,那就是“双显示器”。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一台主机可以连接多台显示器这个事,知道的人不要嘲笑人家,背景知识不一样,不可比较。
不管怎样,你现在知道了,赶紧买一台显示器去吧!
有的人也许知道多台显示器的事,但是可能不知道,很多显示器是可以竖起来的(通过旋转显示器后背上与底座的连接处),看文档、写代码都挺适合竖显示器的,而竖起来的显示器更有利于头部上下活动。
另外,笔记本电脑也是可以竖起来用的哦,没有人规定笔记本电脑只能横着用。
那怎么敲键盘呢?后面再讲。
说到这里,双显示器可以治疗颈椎的原理就很显然了吧?因为你可以一会儿左边屏幕,一会儿右边屏幕,工作、休息两不误!
而且双显示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顺带也降低了眼睛的疲劳。
因为如果是两个显示器,你就不可能离屏幕太近,那样你颈部左右旋转的角度过大,很不舒服,而且没有效率。
这必然会让你远离两个屏幕,而且,当你用两个屏幕的时候,他们的距离往往不太一样,距离的变化也会促使眼球变换焦距。
这两个因素都会减轻眼睛的疲劳(其他方面也要注意,例如,弱光条件下把显示器调暗,强光条件下把显示器调亮,这样更能保护眼睛。刚开始调暗的时候会不太适应,习惯就好了)。
但是这又会引来另外两个个问题,尤其是用笔记本电脑的朋友:
A. 离得远了用键盘就费劲了
这个,怎么说呢,买个外置键盘吧,说实话,笔记本键盘就不是为大量创作用的。
还有,有条件的可以买机械键盘,那个感觉,谁用谁知道!
B. 离得远了屏幕上的内容看不清
放大,几乎所有软件以及操作系统都是支持整体放大的,这不是问题。
鼠标手及其带来的肩周炎问题
这个的问题看似比较棘手,但是办法也是有的,看你想不想解决了。解决的思路也是很简单:少用鼠标。
那用什么?用键盘啊,要知道,鼠标出现之前的几十年,是只有键盘陪伴在电脑左右的,有什么键盘做不了的?
不过时代不太一样了,现在确实有些操作键盘很不好实现。没关系,能解决百分之七八十的问题也是巨大的进步。
下面我就讲一讲几个常见的场景如何用键盘来代替鼠标。
浏览器
浏览器算是一个重度应用了吧,我们先来搞定它。直接公布答案:
Chrome 浏览器和 Firefox 浏览器都有利用 Vim 编辑器的快捷键来操作浏览器的插件(Chrome 下有 Vimium, cVim,Firefox 下有 Vimperator)。
非软件开发的朋友可能对 Vim 比较陌生,当然做软件开发的也不一定知道号称“编辑器之神”的 Vim。
很多人说 Vim 的学习曲线比较陡,很难上手,的确是,但是一旦你上手之后,后半辈子用它节省的时间是远远超过你用来学习它的一两个周时间。
而且如果找对方法,其实上手也没有那么难。
总之如果你用这几种插件,那你就可以这样来操作浏览器了:
j:向下细微滚动窗口 k:向上细微滚动窗口
J:下一个标签页 K:上一个标签页
d:向下滚动半个屏幕 u:向上移动半个屏幕
g+g(连续按两下 g):回到顶部 G:到达页面底部
H:后退 L: 前进
f:将当前网页上的所有链接分配一个快捷键,输入后相当于鼠标点击了该链接。如果按的是 F,那么将在新窗口中打开链接。
g+i:将光标定位到第一个输入框,如果有多个可以按 Tab 键切换
x:关闭当前页面 X:恢复刚刚关闭的页面
常用的操作就这么多,没有太多命令,你可以这样记忆:
g 代表的就是 go,就是要去哪儿,gg 和 G 一个去顶部一个去底部,多试几回就形成肌肉记忆了。g+i 表示 go input,就是“去输入框”的意思。
浏览器上的“关闭”按钮本来就是个“x”号,用它来表示关闭再合适不过了,那“X”很自然的就知道是“撤销关闭”了。
这些操作当前页面和标签页的快捷键,效率远远高于鼠标的同类操作,用了你就知道了,好用到哭。
还有一些稍微高级的功能,鼠标根本是无能为力的,例如:当你打开二三十个标签页时,cVim 插件通过快捷键”B“可以迅速搜索已打开的标签。
请告诉我你用鼠标怎么找?依次点过去?呵呵!
当然,有的人就是只喜欢用鼠标,就是懒得花时间学习新东西,那就随 Ta 去吧,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想要学习的朋友,最好的入门办法就是立即动手,遇到问题怎么办?前辈们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RTFM(Read The Fucking Manual!)。
所以你只需要记住一个命令:
:help
读文档
目前大部分文档不是网页就是 PDF 格式,网页版的问题上一节已经解决。那么 PDF 文档的问题如何解决呢?
其实绝大多数人对于 PDF 文档的需求仅仅是阅读,因此你需要的仅仅是一个 PDF 阅读器,没必要使用大而全的 Adobe Acrobat Reader。
这种情况下,你的选择其实是很多的。如果是 Windows 电脑,我的推荐是 Sumatra(跟苏门答腊岛同名,但是作者表示并没有什么关联),这是一款开源免费、超级小巧、轻便快捷的 PDF 阅读器。
选择它同样是因为它支持 Vim 的基本快捷键:
j:向下细微滚动窗口 k:向上细微滚动窗口
J:向下滚动半屏 K:向上滚动半屏
g+【数字】:滚动到“数字”对应的页码
更多快捷键
写文档
首先声明一下:如果你必须用 Word 写文档,我除了能告诉你可以用键盘上的 PgUp, PgDn,Home,End,上下左右方向键外也的确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总之,早日脱离苦海吧。
如果不用 Word 文档那用什么写文档啊?
这个世界的精彩之一就是永远不缺多样性。每个领域总有那么一小撮人,创造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产品,愉悦了自己也造福了大众。
写文档领域至少有 Org,reST,Markdown 等优秀的纯文本格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运用。
目前我认为最好的是 Org 格式,如果是个人知识管理用可以考虑。但是我相信大部分人还是需要与他人协作的,这种情况下 Markdown 格式更适合,因为 Markdown 有更多的网站和产品支持(例如,影响力较大的简书、Github),因此也有更多的人使用。
Markdown 只是一种纯文本的文件格式,要在本地高效地编辑它你还需要一个编辑器。专用的 Markdown 编辑器有很多,但是我没用过,也不好推荐。倒是李笑来老师最近推荐了个 typora,我尝试了一下感觉还不错,目前是 Beta 版,免费的,估计正式版发布后会收费,这么好用的东西没理由不收费。
而我自己用的是 spacemacs,做开发的朋友推荐用,因为它可以陪伴你写各种计算机语言和人类语言的代码,你不必因为有多语言工作的需求问题而不断切换编辑器,尤其适合“全栈工程师”。
如果你已经用了浏览器的 Vim 插件以及支持 Vim 快捷键的 Sumatra PDF 阅读器,那么学习 spacemacs 会稍微容易一点。 spacemacs 支持 Vim 和 Emacs 两种操作方式。
你看,像 Vim 这种真正的好东西是可以不断被复用的,学习一次受用一生。如果这样的东西都不值得学习,那还有什么?
长大后学习每一个新东西跟我们小时候学习骑自行车没什么不同,“摔跤”不可怕,每个高手都是从“菜鸟”练出来的,而一旦习得,你的能力将大大延伸。你想啊,不会骑车的小朋友只能在隔壁村耍一耍,而你已经可以满县城串游了。
可以肯定地说,初学 Vim 前几个周一定是没有用鼠标快的,而且你一定会感到沮丧、愤怒、害怕、内疚,相信我,每一个用 Vim 的人都是这么过来的。甚至每一种新东西的学习过程都是这样的,有一个John Fisher转变曲线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看完这张图,该怎么做已经很清楚了。
其他技巧
另外有一些小技巧,比如把文件名的第一个字母全都改为英文,那么就可以通过按一个字母快速定位想要找的文件,按下回车快速打开。更多的小技巧自己 Google 吧,光看一遍是没用的,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强迫自己去用它,用多了它就属于你了。
腰椎的问题
腰椎的问题着实不好解决,我能做的就是一个原则:能不坐就不坐。
例如,开会可以站着,看文档可以站着,吃东西喝水的时候也可以顺便站起来活动一下。
如果买一个桌上电脑支架,敲键盘也是可以站着的。
还有,上下班公交地铁上,有座也不坐。
站久了太累是吧,那换个姿势:靠垫往地上一扔,跪着。
跪累了再站着,如此反复,既保护腰椎,还能减肥。
也许有的条件在公司不具备,那至少回到家继续用电脑的时候,可以按照这个方法做一下。
这些方法只是相对来讲容易解决存在的问题,你如果以为这是一吃就灵的灵丹妙药,那可能会让你失望。一些痛苦和挣扎还是要的,但是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再次看一下上面John Fisher的转变曲线和下面这段话:
兴奋、害怕…… 拒绝!
兴奋、害怕、感受威胁、罪恶感、压抑…… 愤怒!
兴奋、害怕、感受威胁、罪恶感…… 产生幻觉,逃离现实!
兴奋、害怕、感受威胁、罪恶感、压抑、渐渐接受、看到未来……继续前行……
其实,只有第四条路才是唯一的出路。因为最终没有变化的话,就等于回到起点。人生很长,选择很多,改变总是必要。于是,随后还会反复遇到改变的机会和需求,但凡某一次选择了第四条路之外的路,在其后的循环中就越来越倾向于难以走出第四条路…… 而反过来,每一次走出了第四条路,就等于给自己下一次选择第四条路叠加一次成功经验……
注:纠正一个李笑来老师文章中的错误:
原文中在引用该曲线时称之为“库布勒罗斯曲线”。但是我在查找该曲线的原始出处时,死活找不到。所以怀疑哪里搞错了。然后用Google搜索“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发现几乎都是指向John M Fisher。进一步验证发现:
Google 搜索 John fisher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有1490万条记录。
搜索Kubler Ross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只有23万条记录。且所有页面中关键词 process 和 transition 基本无关联。
由此断定,确为李笑来老师搞错了。
再次查看李笑来老师的引用图,竟然哭笑不得地发现:图片的左下角赫然写着:J M Fisher!
希望此文能纠正过来这个错误的信息。
那为什么会牵连上Kübler Ross呢?实际上她的研究成果是一个称之为Kübler-Ross模型的东西:
它描述的是人们面对哀伤与灾难过程中的5个独立阶段(实际上也是态度的转变):
- “否认”:“不会吧,不可能会是这样。我感觉没什么事啊。”
- “愤怒”:“干嘛啊,这不公平!这怎么可能让人接受!”
- “讨价还价”:“让我活着看到我的儿子毕业就好。求你了,再给我几年时间。我什么都愿意做。”
- “抑郁”:“唉,干嘛还要管这些事啊?反正我都要死了。也没什么意义了。”
- “接受”:“我没问题的。既然我已经没法改变这件事了,我就好好准备吧。”
Kübler-Ross模型确实跟John Fisher曲线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学到一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