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语: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里的一篇回忆性散文。纪实性和抒情性是回忆性散文的本质特点。回忆性散文的作者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常常的以现在的口吻,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来观照过去的事情,品评过去的人物,或褒或贬,或爱或憎。所以,回忆性散文,它不同于其他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文章中有两个“我”----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有两种类型的情感交织----过去的“我”的感受和现在的“我”回忆往事时产生的感受。
这篇文章同学们要学会沉入文字当中认真品读:题目既是“藤野先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笔墨写“我”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历?仔细品读文中所叙藤野先生的事件,作者的确塑造了一个值得敬重的先生,但如果将藤野先生的这些品性放在今天的学校看,这样的“藤老师”很多,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只有理解了鲁迅先生所处的环境,理解其所思所想,藤野先生的形象才能真正浮出水面。
本期推出两个同学的人物评鉴,大家一起读读看,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再思?
难忘恩师----藤野先生
王子淳
是谁?在鲁迅的笔记上用红笔从头至尾地为他沟正?是谁?在办公室中一点一点,认认真真地为鲁迅梳理?又是谁,在鲁迅备受贬低时,为他化解困境?他,就像一股清泉沁入鲁迅的心间。他,就是鲁迅这样家喻户晓的名人的生命里,也难忘的恩师--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总是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八字须,带着眼镜。一身皱巴巴的西装,拢着没有领结的衬衫,黑黄的皮肤干巴巴的,只像一根粗糙不堪的树枝。冬天则穿着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微笑时,两眼迷城一条缝,像一弯新月,他总是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却丝毫没有教授的威风。
他非常敬业。他明白自己是一名教授,在他看到鲁迅几次考试中的成绩,都不尽人意时,他没有因为鲁迅是中国人,而不管不顾,而是让助手请鲁迅到了他的办公室,接着认真仔细地翻看了鲁迅的笔记。用红笔一点一点的批改订正,将许多疏漏了的知识点添补上,甚至一些语法的小错误也订正完全。这样的细心,为一名学生,一名异国学生,却能如此帮助,我想,这足以表达一名无私的,敬业教授的浓浓爱意。
有一次,藤野先生将鲁迅叫到他的研究室去,轻轻翻出下臂血管图,对鲁迅和蔼地说道:“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怎么样的,我们没法去改变它。”这又为以后的鲁迅给予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道理。就这样,鲁迅的成绩渐渐有了好转,但又被一些日本同级学生,毫无依据地怀疑,当众暗暗被讽刺。这时,又是藤野先生出手相助,才将流言消灭。他不因异国人而不顾,不因自家人而包庇。这样正直,不种族歧视的精神难道不值得尊敬吗?
不仅如此,他还有着一颗好奇,敢于探索的心。一次,藤野先生问鲁迅:“听说中国女人会裹脚,但我不知详细,所以请问具体是什么裹法?”鲁迅支支吾吾,一时半会儿也答不上来。先生叹息道:“总是要亲自看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这样积极探索,求实求真的精神难道不值得尊敬吗?
每一次翻开《朝花夕拾》,我都会因为藤野先生认真严肃的教学态度和真挚无私的爱而感动不已,也都会因为这样一位不歧视异国人的老师而敬重心切。他善解人意,担心鲁迅因为敬重鬼而不解剖尸体。他重情重义,用照片与“惜别”二字表达不舍。世间许多美好的品德都在先生的言行中体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辗转百年,当我从鲁迅先生的笔下了解过去的藤野先生的时候,那些用心与感动写成的文字,必定会深深地刻入我的心底。启发着我,也启发着什么的每一位用心的读者。作为一名学生,在生命中能遇见亦师亦友的老师,这,一定是在学海生涯中最大的幸福。难忘恩师,师恩难忘。
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
欧睿杰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学医的导师,在那段时间里给予了鲁迅异于常人的关照与激励。而鲁迅也专门在《朝花夕拾》中为他写了一篇文章《藤野先生》。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文章前半部分讲述了鲁迅到日本留学的开始,而他笔墨最浓之处,便是到达学校、见到自己的导师时“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胡须,带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鲁迅描写藤野先生个性化外貌的同时,也通过他细致的观察,为读者暗示着:藤野先生对鲁迅本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后来,藤野先生的关照也让鲁迅对这位导师有着良好印象。文中写道”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这段话刻画了藤野先生严谨的个性,也侧面抒发了鲁迅对他的感激之情。
后半段写道“我及格了!所以那些日本学生就想: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这句话写于文章的后半段,这次事件也引发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想法。而后播放的细菌学电影中,出现了中国人被日本军捕获的画面,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甚至拍掌高呼“万岁”。这时,鲁迅的意见变化了,中国留学生以及那些看枪毙犯人的人的麻木性让他认识到要使中国强大起来,仅仅强身健体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因此,鲁迅放弃了学医,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这篇文章与书中其他文章有很大不同,读到这里才能发现藤野先生好似这次日本留学过程中黑暗里的一盏明灯,只有他关照、鼓励鲁迅。藤野先生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已在这时悄然提升,令鲁迅更加地感激这位导师。
不仅如此,在文章的结尾,鲁迅还直抒自己的胸臆,直接表达了自己对藤野先生的赞美并称道“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从优良印象至心怀感激,最后再到伟大性格。藤野先生这个普普通通的医学导师给了鲁迅学术上的关照以及精神上的激励,使鲁迅感激、敬重。这师生情已上升至国家与学术的高度。藤野先生深深地激励并感动了鲁迅。正如文章中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撇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