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法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这个单元中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
在学习整数乘法时,都是把一个算式理解为相同加数求和,即为重复加。但在小数乘法中,用这样的方式去理解已经不适合。因此在《小学数学这样教》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乘”的本质是放缩。
我在第一次阅读这个内容的时候,我把“乘”的本质是放缩与小数转化成小数是一样的道理。在阅读第二遍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是不一样的。郜老师提到:在小数乘法中,将小数转化为整数,通过整数竖式计算的方法计算小数乘法,这样的安排失去了“相同加数求和”的含义。
在认识乘法运算的初步阶段就是通过数的累加,即数数来理解乘法。比如3×0.5可以表示3个0.5。而他提到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情况下就无法解释含义了,因此利用放缩来理解。
比如某商品每千克3.5元,如果买0.5千克,需要多少元?算式:3.5×0.5,可以把3.5×1元看作变化的起点,质量从1千克扩大为3千克,那么价格就葱3.5×1元扩大为3.5×3元。同样,如果质量从1千克缩小为0.5千克,那么价格从3.5×1元缩小为3.5×0.5元。这样的理解不是将3.5和0.5变为整数乘法算式,而是0.5和1的关系。如已经知道0.5是1的一半,那么接下来就要想3.5的一半是多少。根据小数与整数的位置关系可以知道:3.5➕0.5,再根据分数的初步认识,可以知道3的一半是1.5,0.5的一半是0.25,所以得到结果为:3.5✖️0.5=1.5➕0.25=1.75
这种思考过程就叫作“比例思维”,也就是放缩的过程,把乘的过程理解为放大或缩小的变化过程。
在小数乘法第一课时,郜老师强调从思考讨论小数与整数、以及小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入手。里有概念的意义,也有背景性的意义,可以让学生利用熟悉的量,描述数之间的关系,体会运算的意义,比如利用加法运算,利用长度(数轴),利用人民币,利用时间,这些都是量的放缩过程。
读完这一章节,作为一线的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自己郜老师写的文章,还是有一些疑问。比如书中提到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通过整数竖式计算的方法计算小数乘法。他说这样只知道怎样算,不知道何时这样算,按照我的理解是他认为这样不算是理解算理,但在教师用书中强调转化的思想,比如2.4✖️0.8,把因数分别扩大10倍,积缩小原来的一百分之一,这其实就是算理。那么郜老师提到的观点和教师用书中的观点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另外,书中的这个放缩变换的方法这么重要,在教学用书以及平常的课例中几乎都没有提到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是否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呢?如果适合,那么我们该如何更直观地让学生去掌握这样的方法呢?这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