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维修资源一般分为三块,一块是内部专业维修,第二块是内部操作员工的自主维修,第三块是企业外部的社会化、合同化维修。
1)内部专业化维修
由本企业专业维修人员承担的维修称为内部专业维修。
2)操作员工自主维修
由本企业内部设备操作人员进行的小维修活动,如加油、紧固、润滑、调整、换件以及小的解体、诊断和修理称为操作员工自主维修。
3)外部合同维修
由社会上的专业维修公司或设备供应商、制造商,以及其他外部承包者承担,以双方签署的维修合同为约束的维修为外部合同维修。
经过长期的摸索,国内企业在维修资源配置方面也摸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经验。对企业而言,高维修技术难度的设备较少,而低维修技术难度但维修频次较高的设备较多,企业设备分布如图2所示。
图2企业设备分布和维修资源配置
图2中三角形三个边代表不同维修资源工作量,员工自主维护,从右到左,比例从0增加到100%;“合同维修”代表社会化或者外协维修,比例从上到右下,逐渐从0增加到100%;“专业维修”代表内部专业维修队伍,比例从左下0到上增加到100%。图中显示的比例只是某企业实际的配置比例。即自主维护完成工作量的20%,合同维修完成工作量的50%,专业维修完成工作量的30%。不同的配置比例代表不同的维修状态和维修成本。一般而言,自主维护最经济,合同维修相对经济,内部专业维修最昂贵。
企业设备分布呈现一支双曲线形式,大量设备维修难度较低,少量设备维修难度高。我们主张,高难度、低数量的设备维修由技术外包来承担(企业不必保有一支高技术-高薪酬却是工作量不饱满的专业队伍);最低难度、最低技术的设备维修由劳务外包来承担(这无论从费用上和管理上都可以使企业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中间分成两块,较高难度,较多数量的设备维修由企业内部维修核心专业队伍来承担(这部分对企业生产影响最大,自己掌控更加主动,响应速度更快!);较低难度,较高数量的设备由操作员工自主维修来承担(这部分的维修容易掌握,又可以培养员工对设备的关注)。根据目前社会化维修的大环境,企业合同化维修、内部专业维修和操作员工自主维修的比例以50%、30%和20%为宜。当然,这个数字随企业性质不同、所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不同、操作员工素质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工厂里,维修组织似乎总在变化,有时集中,有时分散。维修资源也总在调整,以前是万事不求人,维修自给自足,企业有五脏俱全的维修团队。后来又走向社会化,企业的设备维修全部外包,自己的维修能力弱化乃至逐渐残废,甚至有一天连谈维修价钱的人都没有了。还有些工厂,换了领导就换了章法,变来变去。
一般,企业应该提倡全员参与的自主维护,保持20%-30%的工作量比例最理想;接着考虑合同化维修,这要依赖于企业所处环境和设备实际,例如处于中心城市,或者通过网络联络,有50%的维修工作可以由外部维修力量来完成。这块工作(50%)一般又分为两部分:简单工作(例如占30%-40%)和复杂、高难度工作(例如占10%-20%)。简单工作通过劳务外协解决;复杂、高难度却是低频率工作则通过技术外协来解决。剩余的20%-30%工作量就是由企业内部专业维修队伍来承担。企业要为这20%-30%工作设计、保有和训练一支内部维修队伍。这部分工作往往是企业最经常遇到,工作频率较高,技术难度也相对较高的维修。这一块又称为企业的核心维修能力。(未完待续)
文章摘自李葆文著作《与工厂经理谈谈设备管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