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或者某个心血来潮的瞬间,我们总喜欢在心中许下诸多夙愿。你可能想要学习某种技能,可能想要拥有迷人的马甲线。总之,变成一个更好的或者截然不同的自己。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却还是在原地踏步。
为什么?因为你只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
虽然想要戒烟,可还是忍不住跑到厕所里吞云吐雾;虽然想要减肥,但还是忍不住吃了一大块蛋糕;虽然想要学习英语,却还是忍不住在该背单词的时间里和周公甜蜜约会。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改变特别困难,事实好像也确实如此。但你有没有想过,也许我们的劲头从一开始就使错了方向?
02.
我们生而为人,自然就带有很多人性的弱点。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总是容易半途而废”、“我总是乐于享受当前的快感”、“我怎么又有负面情绪”……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抱怨?我告诉你,所有的人都会有,包括你信奉的那些成功人士。
《从行动开始》是一本自我管理的书籍,作者是日本的石田淳。石田淳是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也是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的第一人。他的“行为科学管理”方法被包括美国太空总署和波音公司在内的600多家公司采用,在美国的企业界创造出绝佳的战绩。我恰好有幸与这本书邂逅,茅塞顿开,许多平日里困扰我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03.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个意志力薄弱的人,典型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法很多,却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行动。我经常为之苦恼,在“理想”和“现实”中徘徊,彷徨。我甚至将自己所有社交软件上的签名全换成了“该怎么拯救与生俱来的惰性?”,以此提醒自己。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处。
《从行动开始》的开篇就提到“就算意志力薄弱也可以使行动习惯化。在我们的人生中,能够真正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只有改变行动,才能改变一切。”我忽然之间意识到,明明可以靠“行动”就能解决的事情,自己却偏偏要死磕“意志”。
我曾经是个“手机控”。手机不在自己的身边,我便觉得坐立难安。看书前、睡觉前都会先玩会儿手机。我无数次告诉自己要戒除这种坏习惯,但总坚持不了。只要有空,我的手就会不自觉地、无意识地伸向手机。当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不玩手机的习惯时,我忍着自己的欲望坚持了一个星期,然而最终还是敌不过诱惑而破了戒。
后来看到作者在书中教了我们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那就是“改变环境”。想要戒烟,就将自己的打火机和烟灰缸全扔掉;想要减肥,就不要从蛋糕店门前经过;想要戒除游戏,就把游戏机全送给朋友。
所以,想要戒除“手机瘾”,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手机放在离自己很远的地方,而不是将手机放在自己的面前立志“坚决不碰”。
你的意志力真的没有你自己想象的那么坚不可摧,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做出行动。千万不要轻易去碰那些容易上瘾的具有诱惑力的坏习惯。
04.
人们归根结底还是集理性和感性于一体的生物,很多时候,感性还占据上风。我们总是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看待客观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这些与现实不符的想法被称为“认知偏差”,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思考方式:自动化思考。
这种思考导致的认知偏差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己。
“她怎么是这样自私的一个人”、“他都不跟我打招呼,太高傲了”,怀有这种思想的人,很容易就此产生“我要少和她接触”、“下次我也不和他打招呼”之类的行为。
“大家都在嘲笑我”、“只有我的运气这么不好”,怀有这种思想的人,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或者非常愤怒的行为。
而这些行为又会产生其他更糟糕的思想,再产生更糟糕的行为,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恶性循环。实际上,别人对你的关心远没有那么多。大多数的情况下,你都只是自己一个人在演绎内心戏。
其实,鲜有人关注你累不累,大部分人只关注你飞得高不高。成年人的世界很简单,也很复杂。说简单,是因为大家从来不看过程,只关注结果(前面就提到过,行为导出结果)。说复杂,是因为我们肉眼所见的不一定就是事实,表象与实质之间,有着你猜不透的种种可能。
05.
既然有恶性循环,肯定就有良性循环。正如作者在自序里提到的“这种良性互动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一旦你减肥成功,就会有‘接下来把烟也戒了吧’的想法。当你一个一个地完成计划时,你就会发现自己获得的也越来越多”。
斯金纳说过,行动是受其结果影响的。因为健身可以带给你更加健康的体魄和更加迷人的身材,所以你才会去健身;因为加班可以得到加班费和老板的赞许,或者更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你才愿意去加班。
“行动科学管理术”认为,只要能获得“成就感”,人们就会更主动地采取行动。比起你死磕意志力让自己坚持码字,读者的留言和期待应该更能激起你写作的动力和灵感吧。所以“成就感”这个东西,真的是个不错的砝码。
当然,在对自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对自己及时地进行奖励,自动设置“棍子上的胡萝卜”。坚持背完三个月的英语,就去商场给自己买条长裙;减肥成功,就去梦寐以求的海边穿着比基尼度假。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形成一种习惯。那时候,即使撤去“棍子上的胡萝卜”,你也会坚持如初。
06.
说了这么多,最后来跟大家分享几点书中的干货。
1)要拥有具体的目标。相信大家都知道目标的重要性,在此我也不再赘述。我们倾尽一生不过是在追寻幸福,然而如何定义幸福,每个人自有标准。而且,总是与别人比较的人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较”这条道路,从来不曾有过尽头。记得,造房子之前一定要相对具体的设计图,“多修点柱子”或“尽量多堆点砖头”的房子很快就会倒塌。
2)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MORS法则”四要素为Measured(可测评)、Observable(可观察)、Reliable(可信任)、Specific(可明确化)。自我管理必须对自己做出具体的指示。房子里该修几根柱子,该堆多少砖头,你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这个法则,你才会清楚地知道该如何行动。
3)“开始”与“坚持”相关,却不一定共存。降低行动的难度是开始的关键。新行动可以“从三开始”,想要学英语,每天背三个单词;想养成运动的习惯,每周只需运动三次。开始的目标可以定的低一些,循序渐进。获取成就感而养成的习惯是坚持的关键。“开始”与“坚持”共存,是成功的关键。
4)量化行动,让每天的压力“可视化”。我们每天都要处理非常多的事物,而大脑的容量根本不够。这时候,拿起笔记本记下需要的待办事项吧。现代社会里可供我们使用的工具非常多,手机上的应用程序也是层出不穷,为何不加以利用呢?(PS:书中提到了“Evernote”、“ilifelog”、“study plus”三种应用程序,我没用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上网搜一下。)
5)灵活运用“行动列表”。用笔写下行动列表,将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一个一个地填写在行动列表中,比如“不允许胡思乱想”“每天早晨对着镜子微笑”“不回忆过去糟糕的经历”等等。任何有益的行动,都可以记下来,当你每天都能够做到并且形成这样一个习惯时,请为自己感到骄傲吧。
6)不要走极端。这世上并不是非黑即白,多的是灰色地带。虽然行动科学管理术提到要彻底排除模糊不清的因素,但这并不意味这声称“非0即100”的极端理论。完美主义只是徒增烦恼罢了。
7)“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所谓劣后顺序,就是先决定应该舍弃的东西。很多人习惯性地从优先顺序开始,但是为了更有效率地行动,与其决定“应该拿什么”,不如先决定“应该扔什么”;如果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不如先弄清楚自己不要什么。
我们总爱说从明天开始,不知道有多少人的梦想就这样淹没在了明天的泡沫里。小时候我妈妈经常对我说“暗时全头路,天光无半步”,大意就是睡觉前的想法和计划有一大堆,可醒来时一切依旧。但愿我们都不要成为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