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到年底,总有一些和阅读相关的消息让人沉默、叹息。
10月30日,我之前供职的晨报周刊终于正式对内告知曾经在此工作的所有采编人员,杂志将于12月出版最后一期后停刊。
▲晨报周刊休刊公告(节选)
11月30日,一位朋友又向我转发了美食杂志「悦食」明年停刊的消息。双十一前夕我才决定订阅他们2018年的6期杂志(注:除了前3期,迄今为止所有悦食杂志都被我买齐),昨天这笔退款刚刚到账,扣除开发票产生的税金,不过50多元。
▲悦食杂志休刊公告
2
阅读很奢侈,出版机构的生存环境却越来越艰难。
说奢侈,一方面是明显感到如今书的价格越来越贵,另一方面则是图书馆以外的公共场所,书报刊越来越少地被人拿起翻阅,偶尔看到一两个,感觉大多也心不在焉。
而书价的昂贵,也没有让原本承担图书销售职能的书店受惠。国庆小长假后没多久,长沙本地一家原本看似势头较好的独立书店「阿难书店」突然宣布转让清算。创始人通过微信公众号发文表示,转让书店好比饥荒年变卖子女,不是为了自己活,而是为了子女能活下去。
▲阿难书店转让公告
我对阿难书店的关注,起初源自老东家晨报周刊的探访。根据我同事了解到的信息,阿难书店是一家提倡会员制并针对会员提供私密阅读空间的独立书店,运营团队会十分贴心地定期发布主题阅读书单,提供思想交流的空间和场所。
作为一名书店爱好者,我后来专程去其中一家店看过,发现了一些可能关乎书店发展前景的问题,比如较为偏僻的选址、摆放书目偏少、公共阅读空间有限等。我也在微信上与一位想投资开书店的朋友交换了意见,认为环境还不错,但是位置一般,而且长沙文化市场规模有限,这种做法固然讨好读者,却未必能借市场之力养活自己。
有些故事的结局从一开始几乎就已经注定,只不过来得比想象中快了一些。
3
书店不景气,大家不愿意买书是直接原因。决定买书的动机有很多种,价格肯定是其中之一。书卖得贵了没关系,先找一家书店逛逛,发现感兴趣的书立刻上网比价,这种购书方式日益常见。
电商渠道的频繁降价、专题促销等营销行为,被认为是出版商敢给图书定高价的重要因素。书店卖书优惠幅度有限,除非要得急,否则看上眼的书一多,网上订购价格优势太明显。
今年因为种种原因走了好几个城市,每到一处,我都要找到一家书店,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书。北京的三联,广州的方所,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书店拥有的独特氛围,沉浸其中很难不被感染。
▲摄于广州方所书店
这或许是实体书店对抗网络购书的唯一优势,只不过在市场竞争面前,一切都很容易变得苍白。虽然我喜欢这种感觉,但毕竟出门在外,只能买一些方便带走的物品如本子和杂志,聊表支持。
而书店与电商的结合,某种程度上有机会为自己带来更多客流与消费,赢得一线生机。今年我有几本书还真是从书店里买来的,去年服务的那家公司与当当网合作在长沙开了一家书店,将线下图书以线上价格进行销售,正好赶上双十一全场五折还能叠加银行卡买单优惠,也算是扳回一局吧。
4
在分享2017全年购书清单前,我先整理一下本年度发掘的其他实惠买书渠道,供大家今后下单时参考使用。
新书卖价惊人,使得一些原本被忽略的销售渠道突然有了存在价值,比如近期颇受好评的中国图书网。成立19年,他们的商业模式一直都是用极低的价格收购各大出版社的图书尾货,然后再以特价卖给终端消费者。对于专门淘旧书或者在意价格的读者来说,品相一般、库存更新不及时、物流配送慢等缺点应该不算什么问题。
▲中图网近期活动之一
此外,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图书市场,和中图网一样,通常不高于3折就能买到几个月前上市的新书。当然了,不同质量的书以及不同的出版社,享受到的折扣也是完全不同的,不过基本上有机会5折以内拿下,无非要多花点耐心寻找。
压箱底的是上次已经推荐过的基于微信的二手书交易平台「多抓鱼」。书的种类没那么多,但质量有保证,品相也还不错,如果非要找缺点,那应该是好东西过期不候,因为都是从个人卖家那里收来的书,所以如果看到了没有及时下单,可能就有失去它的风险。顺便个人抱怨一句,满200才减免运费的门槛略微有点高了。
5
最后回到即将出现在你眼前的这列长长的书单。其实相比去年已经短了不少,毕竟算上朋友免费赠阅的书也才84本;今年实际上看完了11.5本,比去年有所增加,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然而去库存的压力仍然是实实在在的,近两年囤积的200本书,估计大部分、大概率要随我一同搬入新房了。
我原本想用「阅是好事一小件」这个标题,来概括自己在2017年对读书的理解。但后来我觉得法国作家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里写的一句话似乎更为贴切:
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如此,它才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2017年度购书清单
▼
▲图中12月18日前所购图书均为京东下单
随后依次为当当网,当当梅溪书院,中国图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