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好像越来越难找那些风味独特的美食了。
走街串巷的觅食,好像离我们很远,更多时候我们会打开点评APP和社交软件,找到一家评分靠前或热度很高的店,然后带有目的性地奔赴。
或许会经历长长的排队,又或许要忍受店内的嘈杂混乱,但真正令人失落的,是那食物的味道,即使说不上难吃,却感觉缺少了什么,完全辜负了期待和等待。
走出餐馆,只剩手机里几张准备发朋友圈聊以慰藉的精致食照。
那么,缺少的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真正期待的是怎样的?又有什么的寻味诀窍,能帮助我们寻回缺失?
01 “网红”越来越多,“美味”却越来越单一
抱怨食物难吃的时候,很多人把矛头对准各种“网红店”,它们常常占据在点评APP的靠前位置,味道和体验却常常令人失望。
不论是应潮流而生的网红店,还是需要加盟扩张的连锁餐饮集团,热度都是不可缺的。
由此,平台和各大社交媒体,也就成为了各路“网红店”竞争的主战场。
点评APP里,店铺里的各种设计,图片,好评,这些都是店铺运营需要的必要成本。我也曾给我一个学姐的童子鸡店刷过五六次好评。
而无法被图像化和文字化的“味道”只能沦为次要因素。店家为制造“美味”投入的成本,也因此被压缩到了最低。
快速达成了“美味”的捷径——厨房使用大量和快速的生产方式,单一的酱汁和调料组合。我曾以为一般的小店均价不高会采用快捷方式,那些收费高昂的酒店应该不是吧?当时为了这个问题,我曾到几个个五星酒店当过一段时间的厨房学徒,结果还是令人失望,比如说点心房,很多点心都不是现做的,而是采用冰藏室里一箱箱的材料。
我前两天去过一家看起来人流量还可以的四川火锅店,吃完之后感觉很累,不仅胃很累,菜品很油很咸;而且感觉也很累,明明吃了一堆不一样的菜,但感觉就是一样的味道,因为每道菜的调料味道都是一样的。
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 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部都化为一个表象。
他在第一章开篇,便引用了费尔巴哈对时代的描述“符号胜过实物、副本胜过原本、表象胜过现实、现象胜过本质”。
美食,也逐渐被表象化。食材本真的风味让位于菜品的成色,对味道的关注逐渐淡化,而摆盘,甚至是餐厅的装潢,几乎要取代美味,成为人们评价一家餐厅的重要标准。
02 我们真爱的餐厅,是什么样的?
对我来说,真正喜欢的餐厅,是因为拥有一份独有的味道。正如梁文道在访谈中说,“那种装修得bling bling”的店,我通常是不会去的。”
于他而言,喜欢且常去的餐厅,是那种让自己吃得舒服的店,那种不用盛装出席,“就好好吃一餐饭”的店。
一家餐厅的难忘,需要以美味和舒适为基础,而令美味成为独特的“风味”,原来更需要记忆的加持。
那些别具一格的风格,往往是当时和我们与制造美食的人,共同构造的。
03 苍蝇馆子,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美味之所以难忘,部分也是来自于对店里的人的记忆,部分也是来自于对店里的人的记忆,或许是温情,也或许是可爱的酷和固执。
在人民中路上的五星电器大楼后面的小巷子里有一家温馨的小食店,炒饭,奶皮,米线,烧烤,汤食应有,一盘有肉蛋饭和不限量的蔬菜一起的饭只要15元,店内更是有100种可供选择的调料。一盘炒饭,我坚持了三个多月。
这种用餐过程中,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的互动和联结,似乎更多发生在空间局限的街头巷尾的小馆子里,是流水线的中央厨房、程式化培训出的服务员,很难替代的相遇。
这些街头小店的店主们,大多并不追求大规模的扩张,只想留存那“孤味”,将自己的小小天地延续下去。或许也是因为这”孤味”的独特,这些小馆子(甚至是“苍蝇馆子"),成为了许多朋友们的觅食首选。
味道的流传,或许不只是店家的使命,更需要每一个不愿忍受流水线料理包的人,每一个向往独特风味,向往食物里的情感温度的人,去共同承担。
04 寻味窍门:“要有意外”
一,大街小巷乱窜,去一些背街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等待着你的味蕾。
二,去老城区,找居民区聚集的地方,生意好的,停满了本地车的。
三,很多都是靠直觉,但一般都会选择在市场附近,或者老小区附近的餐厅,可能会有奇遇。
四,从一家餐厅的样子,门店的样貌,就能看出老板在关心什么。从埋头吃饭的人的状态也能看出食物好不好吃。
五,家庭饭馆,服务员带有地方口音,或者客人带有地方口音的饭馆。
六,上了年纪的本地人经常光顾的店,味道基本都是代表了当地的饮食习惯的,你觉得好不好吃另说。
七,店名是店主名字的一般都好吃,比如李姐烤面筋,杨国福麻辣烫,本大叔这些。
八,在点评APP上,选评分3.9到4.3的,好评差评都看看,但一定要自己去尝试一次,并把喜欢的店一家家慢慢收藏。这样可以慢慢“调教”自己的app推荐机制。
九,挑一家感兴趣的店时,注意看菜单而非口碑。
“夏天,下着雨,看着《海街日记》去寻找好吃的荞麦面店,后来在单位附近就搜到一家,一个人撑着伞去寻找,重点是那家店的荞麦面真的很好吃,喝着梅酒,吃着面,那一刻我觉得很幸福,是一份来自孤独的喜悦。”
正如纪录片《风味人间》里的那句“每一个制造和享用美食的人,无不经历江湖夜雨,期待桃李春风。”
尾声
如果无法忍受网红店和流水线,不如去寻找04部分推荐之外,那些街角巷陌的独特风味。上班奔波劳累,追求快捷便利匆匆果腹。然而,闲暇时,也不忘记问问自己,什么样的美味真正能给予你慰抚?
《孤独的美食家》里,五郎会在心里为觅食成功的自己喝彩。原来寻味,也是一种能力,所幸的是,在口味的世界里,裁判只有自己。
能吃到美味的食物很幸福,能感知到食物的美味也很幸福,愿我们都有感知美味的能力,以及更多与风味相遇的幸福时刻……
尝到美味时,不经意地笑起来,内心满溢着感动,却因嘴巴不忍心停止咀嚼,才抑制住了情绪的爆发。细细回味之后,才轻轻对面前的美味说一声:“遇到你真是太好了”。
参考资料:
1.《景观社会》居伊·德波
2.《过去三十年,中国变得越来越“重口味”》
3.《孤独的美食家》
4.《孤味》
5.《海街日记》
6.《机智的医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