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写作要“锤炼”语言,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环节。“锤”字本意为秤锤,又表示一种重量单位,“锤”还表示一种武器和工具,用作动词就作锤打,敲打。“炼”字,原指冶炼金属。合成“锤炼”就是指要经过反复敲打冶炼,使粗铁变成精钢,锤炼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来表现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锤炼文字不仅要坚持高标准,而且得下苦功夫,锤炼没什么奥妙,没什么秘诀,主要是对字句反复选择更换,追求最佳效果。
著名文学家茅盾曾指出:“从事写作第一条件当然是善于用字”,“不但初学,即使是富有经验的作者,也常常会碰到一字的难关,反复推敲,总觉得不惬意,以至忽然得之,原来也甚平易,并不出奇,此时的愉快,与数学家骤解一难题,仿佛相似。这样看来,所谓炼字,这一层功夫实在永无止境,而与一个作家的写作活动相始终。”茅盾所讲的“炼字”,就是锤炼语言,他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
一、简与繁
简与繁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该繁时必须繁,该简时则必须简,原则是根据需要而定的。“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比如:
六年级课文《景阳冈》,描写打虎场面,用繁笔和简笔作用就大不一样。武松打虎就用了繁笔,未上冈前,酒家告诉武松景阳冈上有吊睛白额大虫,坏人性命。再写武松看到官府告示,相信真有大虫。打虎场面描写十分细致,武松先是一惊,当大虫扑来时,“一闪”“一闪”“又一闪”,当老虎被武松按倒时,“大虫挣扎,武松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只把脚wang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土,武松把大虫嘴直往黄泥坑里按,打了五七十拳,还不放心,怕大虫不死,又用棒打一回。总算把老虎打死。”
这样的描写是要显示武松的英雄本色,给人印象就特别深刻。
宋代有个叫宋祁的人,很喜欢简约,他在《唐书》中记唐太宗对宇文士说的话:“魏征常劝我远佞人,今果然。”“果然”是指什么呢?十分模糊。所以,简洁是优秀作品的重要条件,但无论如何要适度,超越了限度,别人就看不懂,带来麻烦,就不好了。
然而如果语言太繁琐的话,也要影响表情达意。太简约和太繁琐都是不好的。
二、锤(字)
锤zi就是反复地进行推敲,使字用到恰到好处。是我们写作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为什么要锤(字)呢?原因十分简单,因为客观事物它是曲折复杂的,不可能一下就认识清楚,认识完全,对自己的诗文,字、词也不可能一下就选择恰当,多一次修改就是多一次认识,多一次推敲就是多一次选择。
锤(字)的作用为了准确。文章的准确性是以对事物体察的细致深入,判断的周密正确为前提的。为了准确,选词上必须注意分清词与词之间的意义上的细微差别,这样才能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把思想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
锤(字)可以使文章鲜明生动。文章总要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但鲜明的观点,,强烈的感情不是凭空的,而是通过恰当的明白的语言才能表达出来的,因此除了选词准确外,还要在鲜明生动上下功夫。
有时为了说明生动,也可选择有表现力的词语,使文章语言形象,声韵更和谐。当然前提是准确,如老舍所说的“要老老实实地先把话写清楚了,然后再求生动。”如果离开了准确,片面地追求生动,就会矫揉造作,不自然,甚至怜僻怪诞,文理不通。这是要十分注意的。如果选词恰当再加以推敲,境界就会大不一样。
三、炼句
炼句就是提炼句子,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十分准确、富有形象性,便于人们记忆,念起来也好听。有这么一句俗语:“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它告诫人们别做坏事,如果改成“好事没有人知道,坏事人人都知道。”尽管意思相同,但色彩就完全不一样。前句的优点是:把“好事”、“坏事”这类事情当成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说它们“不出门”、“行千里”形象表达出“无人知道”和“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尤其是“行千里”更夸张地表现出“坏事”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它是由二个分句组成的,上下句对仗大体工整,句式简洁,整齐;注意平仄变化,有抑有扬。
事实上光有好的意思,如果没有相应的好的句子来表达,意思也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语言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但它又不是消极地表达明白就算了事,好的句子能把思想内容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从而使人更好地理解,体会思想内容,甚至受到感动,人人爱念,长久传诵。
炼句要注意以下那么几点:
1、炼句要注意克服句子不完整,缺少必要的成分等毛病,否则就要影响意思的明确表达。
2、炼句还要注意前后呼应,互相配合。要是一句话的共用部分能相配合,另一部分不能配合,就会产生顾此失彼的毛病。
3、炼句更要注意避免句式za揉,缠夹不清。句子简短,结构简单,比较容易表达得清楚,句子长了,结构复杂了,往往不大容易驾驭,一不小心,就会出纰漏。一句话有几层意思,应当一层一层地表达清楚。要是这层意思没讲清,那层意思又绞zai一起;一会儿想这样说,一会儿又变成那样,这就患了za揉套迭的毛病。
要炼句首先得对所写的东西想清楚,理清楚,这样才能使句子表达上有新鲜感,套话,老话,空话就不容易产生,这是克服各种句子毛病最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