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半岛上的本溪,“群峰环野立,一水城中流”,人们习惯称其为“山城”。
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也不知越过了多少代,就在这块丰饶的土地上,就在这片绵延的大山里,始终弥漫着百草的芳香……
也许是大自然的特别眷顾,也许是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本溪地区的中草药资源一直就这么的丰盈富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近年辽宁省确立的四大中草药材生产基地中,本溪就有桓仁和本溪两个满族自治县,堪称“辽宁药都”。
无疑,本溪中草药材兴盛,得益于这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特别是山多林密,雨量适中,气候温凉潮湿,为中草药材的生长创造了先天条件。而且这些药材,均属长白山植物区具有代表性的,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
本溪地区的近千种中草药材,主要分乔木、灌木、和藤木三大类。乔木类有红松、东北红豆杉、核挑楸、山杏、山楂等;灌木类有刺五加、东北刺人参、接骨木等;藤木类有五味子等。
生长在这里的药用草本中草药最多,有500余种。其中有名扬四海的“百草之尊”野山参”,有人们熟悉的辽细辛、东北土当归、龙胆草、桔梗、党参、柴胡等。
这些东北名贵中草药遍及本溪的群山之中。如果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分,有一级类的人参,二级类的东北刺人身、双蕊兰,三级类的核桃楸、天女木兰、黄柏、黄芪、剌五加等15种之多。
民间有谚语说:“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鹿茸角”。本溪人参主要指山参。山参之所以珍贵,全凭它的药用和营养价值高,而且其生长期长,生长条件要求苛刻,数量稀少,难以采挖。
听老辈人说,旧时上山采参叫“放山”或“挖棒槌”。每年开春4月,山参开始出土,萌芽展叶,“放山人”开始上山采山参,直至深秋。
“放山人”须经几十天或几个月的野外生活,常常是十几个人为一伙,他们随身携带餐具、寝具和粮食及挖参的专用工具,进行艰苦的采参劳作。
“放山”一行人所到之处,一字排开,每人间距约3米,手持“索拨棍”拨草,边走边看。采挖到的山参要放在用树皮制作的“棒槌”筒子里,里面垫上青苔和原土滋润人参,以此为人参保鲜防止干瘪。
清末至解放初期,本溪地区所产山参,均被挖参者和贩参者“下营□” 销售。据载,1935年7月,桓仁普乐堡大青沟农民刘玉珠在南干沟子沟里,挖到1苗老山参,重0.41公斤,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重的一棵山参。
2002年7月31日,桓仁八里甸子镇川头村村民路铁卫,在通天沟大山捡蘑菇时,采到一苗六品叶的老山参,重2.8市两,成长期大约50年以上。
儿时,常听妈妈讲“人参娃娃”的故事,说人参通人性、有灵气、能幻化、可隐遁。老山参有的变成红兜肚胖孩,与乡童一起玩耍嬉戏;有的变成鹤发童颜的老者,混迹于市井闹区饮酒;还有的变成妙龄少女,裙带飘逸,环佩叮咚,风姿绰钓地来泉边浣纱洗涤……
人们能将人参赋予这样的神秘色彩,可见其被人喜爱和重视的程度。由此,我也想起了几首咏赞本溪中草药及人参的诗句。
清朝的王杰曾云:“神皋有草亦名神,殷氏翁形本铁伧。黄润有须方烛胜,紫团无价亦常珍。何曾艺术堪为伍,倘遇雷桐宅辨真。寄语名山采药者,得依福嚷即仙人。”
今人孙诚诗道:“深山隐逸扮人容,更有汗王几觅踪。百草称尊身价贵,神农悔不到辽东。”
不负上天恩赐,不负百姓所托,本溪这方圣土有意济苍生,集百草要让世界弥漫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