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今年应该是我人生观念发生重大改变的一年,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以前在成都从毕业开始就没有长时间的离开过一个地方。那时不是有男朋友陪,就是分手后有父母陪在我身边,好歹有个精神依靠,说实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依赖思想很重的人。
前两天听叶檀财经就讲到女人需要独立,第一是经济独立,第二是人格独立。这两者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两者之间也没有相辅相成。不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经济独立会决定一个人人格独立的基础,但是有些经济独立了,人格不一定独立。我觉得我或许就是这类型的人,其实我是一个特别害怕独处的人,这样来讲我应该是一个肤浅的人。
记得前两年我特别着迷乐嘉的《性格色彩》,看完这本书后也是很大的收获的,让我了解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思维方式也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更多的会去理解别人,同时也更加了解自己了。
看到周国平的书里写到不会独处的人是肤浅的人,我想这句话或许真的有道理。看看朋友圈里面每天把生活的琐事天天进行分享的人,我想这类型的人应该是很独孤的,或者他不懂得去独处。因为我就是这类型的人,我总希望我发个朋友圈有人关注我,和我互动一下,让自己知道世界上还有人在关注到我。可是真的关注你的人你们就是关系很好的人吗?朋友圈给了我们一个展示自己的生活、工作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面,貌似每个人都过的很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但是那些负面的情绪往往都会在其他地方出现,比如微博上面,比如自己的博客上面。特别是加了同事后,加了老板后,你的朋友圈还敢随性的发吗?答案是肯定不能随性的发朋友圈了,我们每个人其实现在慢慢的别朋友圈绑架,我相信有人也可能和我一样有朋友圈焦虑综合症。什么是这个病呢?就是我这条消息能让老板同事看到吗?我这条消息能让朋友看到吗?能让家人看到吗?于是就将不同的人进行了分组。我想啊,我们能否简单一点,不要那么累呢?
写到这里好像我跑题了,我想可能我最终想写书的话,可能就是写些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酸句吧,哈哈!
回到主题来,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不懂得独处的人,我总希望有人可以陪伴我,于是我到上海后就找刚开始找培训圈子的人,去到了头马,不过后来不想去了,因为工作也是培训,下班还是培训演讲,觉得很乏味。之后确实是一个人太孤独,就用周末去哪儿到处玩,之后找到了脱口秀的活动,刚开始去看表演的时候,好开心,因为太有意思了,于是就想或许我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去展现自己,就这样误打误撞的开始了自己的脱口秀表演之路,到目前总共上台四次,上周五表演完后感觉越来越好。人生或许就是这样的公平,让我们失去什么,就会让我们在失去的基础上得到其他的礼物。
不过我还想扣题一下,其实并不是不懂得独处的人更肤浅,而是每种性格的动机和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才有如此多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我想或者就是我这样比较极端的红色性格,希望社交,喜欢和大家在一起的感觉,我才会认识更多的人,了解到更多的新鲜事物。
但是我觉得我们不仅要认可自己的优点,也要尽量的修正自己的缺点,如果我们真的心平气和下来去面对自己的独处时间,相信我们会有更大的发展,因为这样会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就像刘同写的《我的孤独虽败犹荣》。独处的时间往往就是我们快速成长的时间,想想自己在这段时间每天6:30起床看书,晚上写写简书,再看看书,同时想想段子,同时在今年我把工作干得更加的出色了,不管怎样一切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
当自己在不断学习的时候,才会不断的去变化,思维不会固化,内心会更加的平和,独处能够增长智慧,但是这种独处不能够是封闭自己的独处,同时聚会活动可以让人变得更加开心,但是也是要控制节奏。所以,没有所谓的好与坏,一切都要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