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中产女性的幸福指南》中说,“懂事”就是中产女性收获幸福的不二法门。文中模拟了一位女性80年的人生历程,网友评论:
被一句懂事,套牢一辈子
。最扎心的是,即便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宣称“她时代”已经来临,这样的女性,并不在少数。
真正活出自我,能“胜任”自己人生的女性,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易杰的故事。
1
满足社会期待小有所成
人到中年却发现行不通了
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作为家中独生女,易杰曾经也是“懂事”的,刻苦读书、努力工作,从没辜负社会和父母对她的期待。
从大学毕业进了吉林省中行,然后来深圳教会计课程兼校办企业财务经理,再到进入证券公司,期间还在上海交通大学拿下经济学硕士学位,她始终没离开过跟钱打交道,也做得顺风顺水。
2003年,易杰在当时中国最大证券公司的总部,做着财务管理的工作。她有着对数字天生的敏感,理工科的背景也训练了她的逻辑思维,一路走来自己也做点投资,懵懂地赚到了些钱。即使如此,她对干了十四年的财务,心里却越来越厌恶。她不喜欢财务工作的条条框框一成不变,更喜欢有挑战、有变化的工作。
她喜欢观察人,喜欢听人家的故事。她善于察言观色,但是她依然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彼时使她备受折磨的,不止是未来的工作方向,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结——母亲。
在易杰的记忆里,爸爸和善、讲道理、心灵手巧、聪明有涵养,但是懦弱胆小没有男子汉气。妈妈凶悍、不讲理、又懒又馋,但是泼辣、敢干、能唱会跳有艺术细胞。她喜欢爸爸、爱爸爸、钦佩爸爸;讨厌妈妈、恨妈妈、看不起妈妈。
大学毕业后的几年,易杰曾与父母同住,出于对原生家庭关系的无力反抗,她一度处于抑郁状态。待到抓住工作机遇,离开家乡来到深圳独立生活,才有一定的好转。
父亲去世的时候,易杰二十九岁,离家四年。父亲在去世的前几年受了很多苦,特别是来自母亲的欺负和虐待,但是他不反抗。这让易杰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失望,曾深爱、钦佩的父亲在她心目中的形象彻底崩塌,又有好几年都陷入抑郁和迷茫之中,不知道什么样的男人是她真心爱恋的,重新建构的过程曲折且充满了艰辛。
三十五岁这一年,她工作的倦怠和情感的苦闷达到极点,她迫切想搞清自己的原生家庭是怎么回事,母亲为何要这么对待自己和父亲,自己怎么成长成这个样子,未来的工作方向在哪里。幸好这时,转机出现了。
2
通过一本书,产生对心理学的好奇
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擅长的事
易杰无意中看到一本书《测测你的天赋》,做了里面的测试,竟然发现自己最擅长的职业只有三个: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她当时就傻了眼,心理学是什么?一个九零年毕业于工科院校的人,对于心理学是一片茫然。她买了本心理学的书来看,发现心理学简直太有意思了!
于是她请假从深圳跑到上海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后来干脆辞了工作,在上海租了房子,踏踏实实住了三个月。拿下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书。然后又去参加了一系列心理学的课程和工作坊。特别是台湾的廖阅鹏老师的催眠课,更让她见识了心理学的神奇,又拿下了美国催眠师协会的证书。从此下定决心义无反顾地开始学心理学。
那个时候心理学在中国还很落后,落后到都没有什么像样的专业书可以读,为此她移民去了加拿大。在那里对于女人来说学财务做财务的几乎是最容易生存下来的,既容易找到工作,对语言的要求又不高。很多中国移民刚到加拿大的时候,在原来的专业领域里资历不被认可,也找不到活干,都不得不回炉去学校,女的读财务,男的读计算机,基本上毕业就能找到工作赚到钱。而她,却偏偏放下驾轻就熟的财务去学习心理学,背道而驰。
在多伦多York 大学心理学的课堂上,整个大教室里坐着几百人,一眼望过去,就没几个亚洲面孔,大陆来的从来就只有易杰一个,和一群十八九岁、金发碧眼的年轻后生们一起读心理学本科,克服年龄、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易杰的努力获得了回报,历经二年多,过了十几门,她拿到了Arts Degree of Bachelor on Psychology,GPA也很不错,这为她日后可以读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易杰当时都不知道自己哪来那么大劲头,非要啃心理学这个硬骨头不可。现如今回头看,才知道,那个时候的她遭遇了中年危机。不仅换了行业,还连根拔起离开了祖国,一头扎进了西方文化里,甚至差一点换了国籍。最终是心理学帮助她解惑、内省、疗愈,甚至帮助她实现财务自由。她又回到了生她养她的这片土地,用心理学帮助更多人了解、接纳、实现自我。
3
人生转折点,中年之精华
心理学家荣格在1956年提出了他的中年理论,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从日出到日落来形容人的一生。在上午,太阳不断获得能量直到正午的顶点,而下午是一个相反的过程,能量在不断下降。这种从上午到下午的转化意味着对之前的价值观的重新评估。这种重新评估的过程是痛苦的,可能会导致一种与之前的理想相反的价值观,并认识到我们先前以为的真理中的谬误。“
我们的人生上半场,在青春期会通过做出格的事,来体验存在、边界、了解“我是谁”。待到参加工作后,会度过几年的稳定期,期间我们努力去实现理想和规划,赚钱、养家、婚恋、生育,此阶段我们的课题就是完成社会功能。
稳定期过后,来到人生的中场,不管社会功能的实现是超预期还是中途停滞,都会促使我们反省反思,重新思考,这也是我们必经的人生阶段。未实现,我们体会到的是瓶颈和停滞带来挫败感,实现了,被名利的符号、标准束缚,仿佛带上面具般无法完全释放真我。毕竟只有不到10% 的人出于真心喜欢自己的工作,即使通过它实现了财务自由也不等同于快乐。它反而让人无所适从,没有归属感,然后恐慌。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已经很富有,但依然不快乐;很多人总是忙碌不堪,却觉得空虚没有意义感;很多人有很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孤独焦虑却常常浮上心头。
人生下半场,我们的课题是怎么“做自己”,整合自我,不被各种社会关系围困,不断探索和修正自己生命独特的意义、价值、历程。
就像易杰,人生上半场她所设定的财务金融那个航向,根本不是她自己内心渴望的,是被别人被父母被社会内置在头脑中的。如果一辈子沿着那个航线无知无觉地走下去,她会活得很憋屈,活得很假,活得不愉悦。到了老年,那个“假我“会非常的贪生怕死,因为”假我“没有活出她自己本来的样子,如果就这么死了也一定会有非常多的遗憾和不甘不愿,一定想着要再活长一点,这样没准哪天“真我”就会出现。
她对母亲的感情,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开始是怕,到后来是恨的同时怜悯自己,而当她接触心理学之后,她才意识到母亲的“性格不好”,其实是人格障碍。母亲生于战乱年代,贫穷而匮乏的物质和情感,令她未曾意识到给孩子和丈夫带来的创伤,正如瘸腿的人不能奔跑,母亲不是不想用更好的方式爱丈夫、爱女儿,而是她做不到。理解了这一点之后,她逐渐学会了放下。
4
胜任力,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能力
人的生命意义是自己赋予的,要活出自己,不是为别人而活。
人生上半场的胜任力包含了社会评价、标准,是社会功能面具的体现。人生下半场的胜任力却无统一社会标准,而是要走一条自性化道路,即完善与发展人格,接受和包含与集体的关系,并实现自己的独特性。
过去造成的创伤是阴影,不了解它就无法放下包袱,不修复它就无法去整合内心。中年的课题是活出自我,开发出自己特有的潜能和兴趣,找到自己独特的生命意义。
反观中年面临的各种心理感受,比如抑郁、焦虑、迷茫、孤独等情绪问题;还有如怕老、怕死、怕生病、怕小三等各种形式的恐惧;与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相比,羡慕嫉妒恨外加自惭形秽的心态;还有与配偶、父母和孩子的冲突与纠结。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的年龄和生理激素水平相关,也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好准备。
易杰说,要活出自我,人要接受自然规律,承担选择的结果,只有情绪上不抵触,才能够平静地处理事务。活出自我一是需要勇气,能承受非议,克服独自上路的恐慌、焦虑和徘徊;有勇气承担,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二是不伤害别人,自己活得好才有能力帮到别人,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每个人应各司其职,平时不干涉,必要时才相助。
5
新世代女性的中年挑战
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让工作型、家庭型、混合型的女性在职业、家庭与自我之间面临着独有的中年挑战。
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人系统地研究过新世代女性的中年课题。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易杰,她已是在读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习心理学,让她如开了第三只眼,看待世界的深度和角度完全不同。论文阶段,她查阅了130多份文献,阅读了28本相关书籍,以及相关心理学家们的理论阐述,还有案例访谈,她想找出适合中国人的解决思路。
中年的阵痛,让易杰得以借此修复以前的创伤,重新审视人生,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篇章——优雅、自信、从容和自由的人生下半场。她也希望将自己的感悟和研究成果带给我们这个时代的精英女性,让我们尽情拥抱更精彩的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