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摇晃晃的人间》观影感
一直觉得,诗意跟理性,是一对天生的仇敌。
诗意的人不理性,理性的人无诗意。
理性和诗意很多时候是一种天性,或是说天赋。
余秀华就是那种有诗意天赋的人。
生活的点点滴滴的感悟,在她笔下都可以幻化成婉婉转转的意象和暗喻。
诗是上层建筑,是麻醉剂,是使人超脱自我生活借以苟活的精神鸦片。
诗让人感到美好,向往美好,很多时候人们不免会想象,这美好丰盈的灵魂后面,诗人的肉体是否也是如此的美好呢?
可惜很多时候并不是。上帝给你开了一扇窗的同时,也帮你关上一扇门。
特别喜欢一位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文字。余光中的诗和散文,可能是我见过最好的中文了。
读起来的感觉,简直就是晶莹剔透,心旷神怡。除了山间的清泉、海边的微风,我从来不曾想象读书原来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可是,曾在网上看过余光中自己读自己的诗歌,这是过不了海选的水平呢……
之前也曾耳闻,余秀华是一个身体有残缺的诗人。可是当真正观赏一部以她为主角的纪录片时,才真正直视了这种残缺。
这种高度的残缺和她生活的窘迫,与她的鹊起的名望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几欲落泪。
她的肌肉、身体、表情,都不受自己大脑的完全支配。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不协调乃至是滑稽。在肉体已不为自己所掌控的情况下,灵魂的完整对于她反而是一种摧残。因为完整甚至是敏感的灵魂,使她对苦痛的感悟都比别人更深入一些。
像很多人一样,余秀华对于爱,有着无限的憧憬和想象。她有诗人的敏感,可是偏偏在婚姻中她感受不到夫妻间应有的尊重和温暖。
曾经的她没有权力和资本去选择。只能忍受。名望带来的金钱带给她选择的权力,于是她选择分离。
男方家的哥哥和法院的人都很不能理解:残疾人还离什么婚?还说:女性就是男性的玩偶。
折射出的是,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和残障人士的敌意和歧视。
就像余秀华在演讲中所提到:残疾对于人,不止是身体上的摧残,更是灵魂上的毁灭。
余秀华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很多;幸运的是,她的才华带给她名望、金钱和选择权,使她生活上的窘迫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可我在想,盛世欢歌之下,还隐藏着的那些亿亿万万的不幸的人们呢?谁又会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