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兮若冬涉川”。——《道德经》
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
有一个山林里最危险的路段,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万丈深渊。要是想安全路过,则一定要挑点或扛点什么东西。游客问:“这么危险的地方,再负重前行,那不是更危险吗?”少女解释道:“只有你意识到危险了,才会更加集中精力那样反而会更安全。这儿发生过好几起坠谷事件,都是迷路的游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一不小心掉下去的。我们每天都挑东西来来往往,却从来没有人出事。
得道之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会表现出谨慎的态度,就如同冬天涉河一般。
“犹兮若畏四邻”。——《道德经》
犹,小心、犹豫的样子。
明代大学士徐溥在私塾读书时,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地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来为官,一直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惯。
得道之人好像畏惧自己的邻居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越常规;制止自己的行动使之不嚣张放肆,干扰邻居的生活。
“俨兮其若客”。——《道德经》
俨,庄严肃穆的样子。
哈雷(彗星的发现者)到牛顿的寓所拜访。当谈到有关天文学的学术问题时,牛顿拿出写好的关于论证“万有引力”的论文,请哈雷提意见。哈雷看后,对这一巨著感到非常惊讶,认为这是伟大的论证、伟大的著作!他再三奉劝牛顿尽快发表,以造福于人类。可是牛顿没有听取朋友的好意劝告,轻易发表自己的著作,而是经过长时间一丝不苟地反复验证和计算,确认正确无误后,才于1687年7月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于世。曾经有人问牛顿:“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牛顿回答说:“假如我有一点微小成就的话,没有其他秘诀,唯有勤奋而已。”他又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得道之人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形之下,都会把自己摆在客人的位置上,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地对待人和事,而不会随随便便地对待日常生活问题。
“涣兮其若凌释”。——《道德经》
涣,涣散;释,消解,形容冰解冻的情形。
麦瑞梦想是做一个出色的医生。19岁那年,在被霍普金斯医学院录取时,虽然没有实际坐诊经验,但麦瑞不亚于一些在医学院学习了四年的学生。然而,在一次手术中,麦瑞发现自己竟然晕血。她心灰意冷,休学回到家中,常常在卧室里一待就是一天,甚至想过自杀。
一天下午,奶奶拿着从《国家地理》上精心找出的一摞图片,来到麦瑞的卧室。她一张张地把那些美丽的风景展示给麦瑞看。看完最后一张图片后,奶奶抚摩着她的头发,慈爱地说:“傻孩子,在这个世界上,人生并不只有一条道,只要愿意,选择适合你的另一条路,你完全可以到达同样美丽,甚至更加美丽的境地。”
后来她进入玩具公司,创造性地发明了骨瓷环,让芭比娃娃更接近真实的人体,赋予了芭比娃娃更宽的额头,更大的眼睛,更灵活的各种活动部位。芭比娃娃迅速风靡了
得道之人从自己的欲望、梦想、抱负、追求、知识等重负中解脱出来,回复为本我,就会有难以言表的轻松。
“敦兮其若朴”。——《道德经》
敦,内在端庄、厚重;外在朴素、自然。
一位将军,在大军撤退时总是断后。回到京城后,人们都称赞他的勇敢。将军却说:“并非吾勇,马不进也。”将军把自己断后的无畏行为说成是由于马走得太慢。其实,如此低调,绝对不会抵消将军的英雄形象
诗人鲁藜也曾说:把自己当作泥土吧!总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得道之人能以其端庄厚实的本质,轻易地抵御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因而表现出返璞归真的外在形象。
“旷兮其若谷”。——《道德经》
旷,开阔、宽广;谷,比喻像山谷一样虚空。
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对残疾夫妇,女人双腿瘫痪,男人双目失明。春夏秋冬:播种、管理、收获一年四季,女人用眼睛观察世界,男人用双腿丈量生活。时光如水,却始终未冲刷掉洋溢在他们脸上的幸福。当有人问他们为什么幸福时,他们异口同声地反问:我们为什么不幸福呢?
男人说:我虽然双目失明,但她的眼睛看得见啊!女人说:我虽然双腿瘫痪,但他的双腿能走路啊!
得道之人心胸辽阔,就如同山谷一般空虚高深。
“混兮其若浊”。——《道德经》
混,混同;浊,混浊。
弘忍大师为了传衣钵,让所有的弟子做一则偈,谁做得好,就把衣钵传给谁。
大弟子神秀交了答卷:“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的答案是强调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看似是一种勤劳的状态,但却容易让内心充满烦恼,因为需要时时刻刻保持和尘埃的敌对状态,是一种对抗,是能量的消耗。
慧能的答卷则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调的是内心的清净、无为而治。在慧能的境界里,菩提树、明镜台和尘埃本就是一体的,它是一种内在的净化。当一个人可以修习到只关注自己内心的清净,不去对外在环境诸多要求,他就会从自身开始做起,为自己营造一个清净的环境,这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得道之人是清醒的——清醒的最高境界,是使内心明净,与污浊的世界同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