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脑是需要进行“管理”的。
很多人可能都有同样的一个感受,就是工作以后,总是感到很累,而这种累,大多来自精神上的疲惫感、焦虑感和恐惧感。
回想一下,工作中是不是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当一个问题突然袭来,大脑瞬间变成浆糊,完全不知道从何处着手,而别人却能提出思路清晰的解决方案。
有时候大脑会出现一片空白,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些什么,事后才发现自己忘掉了重要的事情。
明明知道健身有益,并且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可每当准备行动的时候,往往怕苦怕累而打了退堂鼓。
这些现象的不断发生,会让我们的挫败感不断累积,从而产生“累”的感受。
那么,那些能够战胜这些困难的人,他们都是天赋异禀吗?并不是,而是他们都有一套让大脑有效运转的方法。
如何让大脑有效运转?
曾经在一个问答平台上,看到一个热门问答,题目是“如何保持大脑的高速运行”。很多小伙伴从生理方面、时间管理等角度给了各种方法论。然而,这些方法看起来好像都很厉害,可是真正执行起来却并不容易,往往坚持一段时间就放弃了。
而本质原因,就是我们被“大脑”牵着鼻子走了。
李笑来说,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尽管我们用大脑来进行思考,好像它在指导我们的行为,但是我们自己并不是隶属于大脑,而是大脑隶属于我们。分清主仆很重要。
李笑来的这句话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换种方式来说,我们作为一个人,对身体的每一个结构,都需要关注和管理的。比如指甲长了需要修剪、长了溃疡需要喷药、脸上脏了需要清洗,而同样的,大脑也是需要进行“管理”的。而上述问题的回答中,各种方法论其实就是在教我们如何管理大脑。
二、为什么大脑需要进行“管理”。
为什么我们要管理自己的大脑呢?
其实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操作系统。想想看,当你在使用电脑的时候,你会不定期地对电脑做系统升级、添加各种应用、清理内存、卸掉不用的东西,以保证电脑不卡顿不死机,能够顺畅地、有效地支撑我们的工作。
而大脑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1、大脑天生预设了“省力原则”。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大脑有快和慢两种思考方式。快思考(系统1)是无意识的,主要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来判断。慢思考(系统2)则是有意识的,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
但懒惰是大脑的天性,它往往喜欢走捷径、凭直觉,而直觉也许就是“错觉”。所以我们必须得通过大脑管理,充分调用系统2的功能,让“快”与“慢”有效协同。
2、大脑内存是有限的。
“记忆容量有限论”认为,个体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不能将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都存储在大脑中。
我们大脑会非常积极地启动遗忘程序。而且,大脑中装的信息太多,必然会造成注意力的分散,导致我们无法全情投入去完成一件事情。因此,必须要定期清理内存,减轻大脑负担,保证顺畅运转。
3、大脑也会产生垃圾。
这里的垃圾是指那些错误的、无用的、过时的信息和知识。它们沉淀在我们的大脑当中,对事物判断产生负面影响。知识在迭代,我们的大脑也需要保持动态,不断更新数据,而这一切,都需要倚靠我们有意识地对大脑进行“管理”。
只有当我们有意识地对大脑进行管理和控制,才能按照我们的任务计划去执行,保持高效运转,不断靠近预设目标。
三、如何好好“管理”大脑。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管理大脑呢?
人工智能有三大核心要素:算法、算力、数据。我们对大脑的管理,也需要从上述三大要素出发。
第一,制定思考程序——给大脑设定“算法”
喻颖正提出: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
什么是核心算法?其实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给大脑设置“算法”,就是要给大脑预设一套套思维框架,从而让大脑按照我们的要求,进入模式化的“自运行”状态,而不是凭“感觉”。
举个例子:
今天领导要求提升公司媒体的客户活跃度,请大家提出建议方案。
有的人可能会建议:策划一场锦鲤活动,可以结合国庆假日来做活动等模糊的方案。
但职场高手可能就会套用5W2H模型,给出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方案:办什么样的活动?以什么形式开展?原因是什么?目标用户是谁?谁来推动?达成什么样的目标?预算是多少等等。
前者得到的是老板的皱眉,后者得到的是老板的点头。
这就是为什么面对同一个问题,你满脑浆糊,别人却能思路清晰地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因为他的大脑里已经预设了一套算法公式,他只需要把问题代入公式,就能求解。
所以,算法是你与职场高手之间拉开差距的关键因素。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制定自己的算法呢?有两个方法:
1.掌握三类“通用算法”。
借用计算机领域的经典算法,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A.分治法
将一个难以直接解决的大问题,拆解成规模较小的、相互独立的问题,然后各个击破。
比如:对今年收入增加30%这件事进行拆解,通过理财增加多少收入,通过副业增加多少收入,通过升职加薪增加多少收入……
B.动态规划法
将一个问题,按顺序拆解成小问题,按照步骤逐一解决,前一个步骤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后一个步骤的进行。
比如:成为写作领域有影响力的人这件事,第一阶段参加写作培训,提升技能;第二阶段运营自媒体,持续输出,积累粉丝;第三阶段打造个人风格,建立个人品牌……
C.贪心法
在对问题求解时,不考虑整体,而是找出在当下情景的最优解决方案。
比如:遇到不理智的人,可能做出某些极端行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选择说一些善意的谎言稳定当事人情绪。
2.持续完善“场景算法”。
场景算法就是针对不同的细分领域,需要用到的思维框架,这种思维框架自然掌握的越多越有益。
一是学习借用牛人的算法。比如瑞达利欧在《原则》中总结了三百多条他40年经历中的工作原则和生活原则,再比如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分享了众多的通用思维模型,学习、理解这些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算法,足以应对绝大部分的问题了。
二是通过自我总结创造算法。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分类整理,将知识和信息模块化,然后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共性,总结出基本规律。而这种“隐性的算法”,是别人无法获取的,属于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定期清理内存——提升大脑“算力”
我们每天要接收的信息特别多,比如要拿快递、要还信用卡、有几份文件需要签字、制定营销方案等等。
这些信息如果不处理,就会不断堆积在大脑中,占用内存资源。
那么如何清理这些信息呢?有两个步骤:
1.如果处理这条信息,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并且你恰好现在有这个时间,那么,请“即刻行动”。
比如,快递到了,取快递可能只需要你1分钟的时间,你就当放松大脑,马上完成这个任务。这样这条信息就被处理了,再也不会留在大脑中。而每处理完一条,大脑都会感到更轻松一点。
2.借助工具,将信息“转移”。不能马上处理的信息,我们需要借助工具,帮助大脑记忆,从而释放大脑空间。
比如any do、Clear等任务管理工具,将需要处理的信息全部记下来,设置任务提醒,不仅能保证不丢三落四,并且能将任务项目安排得井井有条,效率大大提升。
第三,持续保持学习——迭代大脑“数据”
衣服今天新,明天就旧了。就像如今的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大脑的存储的很多经验、知识可能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我们需要随时维护大脑“数据库”,保持持续的迭代更新。
1.保持高效学习力。未来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并且时代的变化会越来越快,我们在思想上,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保持学习活力,打造流速更快的动态数据库。
2.捕捉时代变化。比如现在人工智能爆发式增长,你目前的职业是否存在被替代的风险?在人工智能时代,又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这些问题都需要去深入思考的。只有顺应时代,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在大脑从容应对变化。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提到:“作为一个人,在这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最震撼的经历莫过于发现这样的一个神奇的现象:我们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
有意识地去管理、驯化、迭代自己的大脑,我们必然能够在“雾里看花”中一步步“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