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也不到是什么时候听说的这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这句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话,却深深地影响着我——
刚站上讲台的时候,自己教学的重点就是怎么在一节课上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对这门学科感兴趣”。那个时候我好像认为,他们喜欢我的课,对这门学科感兴趣了,就能学好了。
可在教学中,我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完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对这个学科不感兴趣。
也会有这样的孩子,他对学科都表现出很高的兴趣,但是就是成绩不好。
当妈之后,孩子一天天长大,在和LG讨论孩子学点什么的时候,也基本上是以“他感不感兴趣”作为选择标准。
但是才几节课下来,原来感兴趣的东西他又说不感兴趣,不想学了。
不管是作为老师,还说作为妈妈,我觉得自己都踢到了“兴趣”这块铁板。
不过还好多年的读书、教书经历教会了我要“迎难而上”和“专题研究”。于是,我想我需要去扒一扒“兴趣”这个话题了!
首先,什么是兴趣?
我在百度百科里找到的关于兴趣的解释是: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
我想在这个定义里面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
第二: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
第三:兴趣是重要动机。
但不管是哪一点,都没有把“兴趣”二字放到我们学习的最高圣坛上。都不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以兴趣作为前提,应该遵循“兴趣优先”的原则来做决定。
最多,兴趣就是一种选择的倾向。
可让我们来看看身处的这一个兴趣乱象吧!
家长说:老师,您上课的时候给我孩子讲讲故事,做做游戏,他有兴趣了,就会学好了!
这句话,有毛病吗?
没毛病,孩子学不好很多时候就是说的“我对这个东西不感兴趣”。
这样要求的家长,孩子成绩多半都是不好,上课也不怎么认真,作业也很马虎的。而在同一个班上,上着同一堂课的学霸们,有时候真的没有过多去关注是不是我兴趣的话题。
孩子说:这个东西我不感兴趣,我不想学了。
可天知道,他感兴趣的是些什么?而他不感兴趣的语数外对他有多么重要。
那这些现象怎么破?!
首先,我会先自己分清什么事情是兴趣可以存在,什么不是兴趣可以左右的。比如,你更喜欢哪件衣服?买或者穿你更感兴趣那个。再比如,你可以选择今天看或者先做什么,但学习本身不是可以选择的。
当然,要做到“学习的不能选择”真的很难。粗暴一点,我们可以命令,批评或者不那么粗暴的讲道理。只要我们和他们之间还有些不算太糟糕的关系,或者他们还没有进去反抗期,都会很有作用。
但我们的要求真的远远不够。如果我们去采访那些没有把原来的兴趣坚持下去的孩子,你猜他们会怎么看待自己“最初想要,却没有完成的目标”?
是因为兴趣不在了?
还是因为最后发现这个东西不适合自己?
如果把坚持做到和没有做下去的两类孩子做对比,我们又会发现什么?
是的,我去做了这个调查。我发现,在我的调查中,他们更多提到的是“不知道怎么坚持下去”,或者很具体地说,他们对需要到达的目标,他们知道的“不应该做什么”数量大于“应该做什么”的数量。
所以,什么意思?这对身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又有什么启示?
是的,是平日的批评和警告太多了。
我们都是身在岸上教他们游泳。这种身在其外的教育方法是本身可以有效,比如我们的很多运动冠军就是靠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但问题的关键是,那些中途放弃的学生,他们是有些特殊的,他们都已经快溺水了,如果我们不下水帮一把,别说冠军,就连生命都可能不存在了。
也当然,这种方法在过去的教育中也没有问题。那个时候学校教育的淘汰机制是很强的,好多人没有好好读书,也没有什么。(如果你赞同这个观点,请忽略我)
但凡你还觉得孩子不应该放弃当下学习的内容,不管是什么,你就应该下水去,和他在一起,给予一些可以怎么做的指导和建议,记住千万不是“不能做什么的教育”,然后督促他去试一试。如果你的建议有效,他就暂时度过了这个“放弃”的难关。如果无效,那就继续再找,或者你至少努力了。
事实上,很多时候,当我们伸出援手后,他们还可以再试试的。你的援手,比你的命令和要求更好传递了“学习的不能选择”。
所以,兴趣重来不是最好的老师。它最多就是我们打开话题的一个托辞。
真正最好的老师,是坚持。大家在一起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