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知了在校园的榆树上高唱,初一级的走廊里却特别安静,你都能听见五班林老师的讲课声:“学而时习之,孔子教导我们学到了新的知识以后要时常温习,这样可以温故而知新,那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老师,我觉得您的这个解释不妥!”候小偈(jié)站起来大声地说。
“轰”的一下,课室里顿时炸开了锅,上了这么多年的课,孩子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老师讲解课文会出错,站在讲台上的林老师脸上也是青一阵紫一阵的,她迅速地扫视了一遍后排—那里坐满了语文科组的同事和领导,他们中有些人已经开始交头接耳,毕竟这是新学期的第一堂公开课,正讲到第一句就被这个小家伙打断了,林老师放下手中的课本,清了清嗓子,双手交错在胸前,眉毛扬了起来,笑着问:“哦,候小偈,你觉得这个‘习’应该怎么解释呢?”
课堂马上又安静了下来,坐在后排角落里的谢小平老师—市里的学科带头人,也笑眯眯地看着这个小男孩的背影,似乎期待着什么。
“老师,课本上说‘时习’的意思是时常地复习,这个复习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下课以后回家温习,有一定的区别。”
“那你能告诉我们区别在哪儿呢?”
小偈点了点头,他走到黑板前,拿起一根粉笔,在黑板上“嘎吱嘎吱”地画了起来。
“啊,一双翅膀!”
“对,是小鸟,好可爱啊,可是底下乱七八糟的是什么呢?”
“咦?鸟窝,里面怎么空空的?”
在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中,小偈完成了他在大黑板上的处女作,末了,他还在旁边写了一个大大的“習”。
大家被这只可爱的小鸟和鸟窝逗乐了,小偈转过身,自豪地说:“这个“習”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鸟窝,小鸟的翅膀刚长出了羽毛,你们看那一点是小鸟的身体,上面的‘羽’是它的翅膀,它正在练飞,它扇动小翅膀,却飞不起来,所以就一直不停地、反复地扇,直到有一天,它终于能振翅飞上蓝天,所以这个字有两个含义:一是反复,二是练飞,在孔子的这句话里,我理解为实践,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学习,更要学以致用!”
听完这一番解说,大家都不相信这是从一名初一新生的嘴里迸出来的,所有人的目光都汇向了后排的谢老师那里,只见谢小平老师微笑地举起右手,台上的林老师马上做了个请的手势,谢老师说:“小同学,你的解释很好,很生动,我很喜欢这幅画!可是我还有一个疑问,你说‘習’有反复的意思,何以见得呢?”
得到了谢老师的肯定,小偈的腰挺得更直了,他不慌不忙地说:“小鸟从练飞到一飞冲天,中间需要反复地练习,甚至有摔下鸟巢的危险,《说文解字》里解释为:習,数飞也;飞是练飞,数,就是多次,反复,比如‘习见’、‘习闻’、‘习以为常’,不都是反复的意思吗?重复、反复去做一件事情,不就养成了‘习惯’吗?还有一个证据就是以‘習’为字根的另外几个汉字:‘褶、摺(折)、熠’,都和反复有关:一块衣料,反复重复的地方,我们叫衣褶子;一张纸反复重复,我们叫摺(折)过来,最妙的是这个星光熠熠的‘熠’,我们级上个礼拜组织搞了一场篝火晚会,那火苗的边缘,总有一些火星在反复地明灭,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这个现象,古人就称之为‘熠’了”
教室里出奇的沉静,只听见后排几个听课的老师在笔记簿上 “刷刷刷”地记录着,随后便陷入了沉思,这些平常大家都熟悉的汉字和词汇,此刻在小偈的解说中,仿佛都结合在一起,它们间竟有了生物般的血缘关系,那个平时枯燥、难写的星光“熠熠”,一下子变得那么简单、易懂,那个衣褶子的“褶”,再也不会拉掉那撇了,因为除了鸟巢,还有一个跃跃欲试的小脑袋!这时,一阵微风把挂在教室窗口那薄如蝉翼的窗纱吹起,小偈脸上又多了一分笑意,“你们看”他说,“这微风习习,是不是正如小鸟扇动的翅膀所产生的凉风,一阵一阵的?”所有的人立刻听明白了,“怎么我们从来都没想过这些?”也不知道是谁嘟哝了一句,接着掌声便响了起来,谢老师带头站了起来,一边鼓掌一边点头,眼镜后仿佛还闪着泪光,他很好奇,这个孩子是从哪里学到的这些连专家都不容易弄清楚的知识,更让他激动的是:借助甲骨文、繁体字,汉字变得不再难学,孩子们甚至不需要一个一个去学,而是一批一批地学,一个家族一个家族地学……这位学科带头人的潜意识里感觉到,一场学习汉字的革命即将到来。
公开课后,初中语文科组展开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激烈的讨论。大家的意见主要分成两派:一是以初三1 班叶老师为代表的保守派,他们也高度评价了小偈对习字的思考,"但是从语文课堂的时间利用来说,解字这一环节明显与我们的教学大纲不吻合。试想一下,一堂课只讲一两个字,我们的教学任务怎能按时完成?"叶老师振振有词地发言了。""对呀,这么一来,我们不就倒回去教小学了吗?"秦老师马上附和。
"大家回想自己语文能力的培养,有多少是得益于课堂上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分析的?我自己对中文的兴趣恰恰就是被这些东西一点一点地消磨掉的!"刘老师激动地站起来,这位年轻的老师来这个学校不到一年,平时话不多,想不到这时小宇宙爆发了。"不错,字通了,文就不难了!这在学古文时会特别派得上用场。"一向德高望重的严老师出来给小伙子撑腰。
谢老师冷眼旁观着争执的双方,心里默默地叹了口气:看来,这又将是一场无果的讨论。身为一个语文组的科组长,他深知大部分的老师心里都有一团火,可这团火燃烧的方向却是南辕北辙。是助学生一臂之力在考场上旗开得胜,还是引导他们去追寻自己的志趣?从来都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
"我们可以在上课开始的五分钟让学生来讲一个汉字,积少成多!"这时林老师提出一个折衷的方法。谢老师不置可否地点点头,比起这种带着镣铐的舞蹈,他心里酝酿着一个更大的计划,不过当前需要的是办一个汉字兴趣小组,让小偈这样对中华文化有真正兴趣的后生能有个自由的空间,脱颖而出!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小偈照样在课堂上不时地挑着老师和课本的错误,谢小平也不时地出现在课室的最后一排,他们仿佛形成了一种默契,只要有谢老师旁听的那节课,小偈就会积极地举手挑错,慢慢地,林老师和同学们都习惯了这种规律。汉字兴趣小组也很快在谢老师的倡议下成立了,但是报名的学生不多,除了小偈,还有一班的何炯,以及四班的戴丽丽,这两个孩子都特别喜爱书法和历史,这天,又是小组活动,主题是陶潜陶渊明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饮酒》。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说心里话,小偈喜欢这样的活动,从一个个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间,抓住某一两个关键的字眼,通过对其字源的分析,形成突破,进而改变人们以往对作品的认识,并达到一种如画的境界。
比如这首《饮酒》,其中一个关键的字,就是“境”,书本上写道:人境即人间,何炯认为: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而小偈的观点则刚好相反,他认为陶渊明归隐的地方就是穷乡僻壤,因为“竟”的本意来自于古代的一种酷刑,即用利器插入犯人的脑袋,终结了他的生命,所以“竟”有终结之意,加上土旁,代表土地的终结,或与森林,或与河流、湖泊衔接的地方,界限,境界,(境与界的区别在于一个是陆地,一个是田),起初是一根绳子,围成了圈,形成了分界,后来才慢慢引申为这个圈里的总和,陶渊明是个纯粹的隐士,从他的《桃花源记》、《归去来辞》,都可以印证他向往远离都市、烦嚣的世外桃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辞》里老陶又是坐船,又是赶夜路回家的句子,足以证明这一点。
第二个分歧点,在于“悠然”,大家认为是自得,自在的意思,小偈注定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他的理由是:“攸”的本意为一个受刑的奴隶,无休止的折磨让这个可怜的奴隶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简直就是度秒如年,加上“心”的“悠”,实际的意思就是漫长,所以《关雎》里那个追不到淑女的君子,在长夜里,“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所以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老陶一边采菊,时不时抬起头来张望,山气在太阳的照射下,逐渐散去,这时才慢慢地看见了南山。
几个回合下来,大家对于课文的理解更加地深刻了,谢老师赞扬了小偈的这种不囿于一篇文章,多方收集,交叉印证的学习方法,这个视野开阔的孩子,将来一定有非凡的成就。不过,这个孩子超出一般同龄人的想象和思维,也让谢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却又隐隐觉着背后的原因不那么简单,他想通过对小偈进行一次家访,看能否找到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