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记录网络来源的各种杂七杂八。每周一辑。题目即是原文地址。有些文字copy过来,以防将来死链,留存备用。
来自豆瓣一刻。照片很好,有一种宁静、精致的感觉,很配早春,很配江南。文字也不错,清雅而没有过分矫情做作。文字见下。照片点标题链接。
抽了半日闲,绕了一圈洪园,仿如历经了一场绵延婉转的江南花雨,耽误了岁月的缠绵。又像偶然歌了一曲,却忘记描摹那往昔时光里的芙蓉妆面。
洪园的春色,闲流撩人,花风如扇,柳烟成阵,疏篱滴露,行过处,辨不出紫陌红尘。这一眼池波垂柳,绿影婆娑,白墙黛瓦,亭阁石桥,停留在心头,沾染了梦的颜色。
时空里的一坊砖墙,偏是而今的浮世。我并非翩翩俊雅的书生,却想寻觅那幽深楼阁上簪花绣衣的佳人。而路过此处,也不过是想看看,那一处墙檐角落里,任凭时光如何沧桑,仍然篁篁的尘埃。
戏台上粉墨登场的《画眉儿》,只听得玉河流、水韵幽清,犹似、霓裳袅袅声。
游人来回穿梭,时间不断游走。没有斜阳,没有流水,没有昏鸦,没有颦翠娟红。
只有寂寞檐角守着春意,婉吟成调。只有微澹云朵伴着春风,日夜歌唱。
谁将长廊落花写得如此意味深长,沉吟的云霁,没有了风光,清丽的戏词,没有了音韵,怎否过尽千帆、绕日百转?
亭阁里的老人,拿着自带的茶水,悠悠闲闲地喝着,与周遭的花木溪水,谐然一体。然而煮酒青梅的日子或羡或妒,都只是自己独有的情绪,不甚分享。
溪涧旁的江南花树全都凋落了,再又盛放了,就像我们触碰到的人心,时而自私冷漠,时而温暖润和,你摸不到那无源而起的痕迹。
出口快到时,园溪边响起咿呀的水磨腔,三百多年前的戏词,被镀上幻梦般的金粉。
长生殿里,喜听说如花貌,犹兀自现在人间。洪园溪上,愁深白发多少,挑尽灯花眠不得。
来自豆瓣书评。单存留存而已,不做评价。
摘录一段二次引用的文字以为提纲:
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贾母是这样表达对才子佳人小说的看法的:“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是佳人?”
来自开眼视频。两周前刚听相关专业的同学介绍了VR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本视频所展示的共享视角和交互体验打破了VR=“自high的精神病”的壁垒。很有趣、有价值的进步。
来自橘子娱乐。我不听摇滚,也不看我是歌手。作者文中提到的所有人,基本上一个也不知道。只是作为一篇文章来分享。最大的优点是极其真实。对一些迷信和巧合的念念不忘,对悲伤到空白的状态的描述。
节选:
确实,在那整个的过程中,一向特别爱哭的我反倒一直没有流过一滴眼泪。那些天里,我只知道茫然的跟随着郭大炜,被分派机械的帮忙做些事情,却似乎并不明白那些事情究竟是为什么而做,而如果没有人提醒,我就几乎想不起来下一刻该干点儿什么而只知道那么呆愣着,那种感觉,就象身体里有一种奇怪的能力在逃避和抗拒着什么,就象,是在梦游……
因此我更加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在那样的状况下我还能记得那些日子里的一切,我总是奇怪为什么在各种情绪下我几乎都能够把周遭的事情记得一清二楚,不管那是不是我想要留心的,就象我的眼睛和耳朵,它们本身就可以发觉和记忆——我大概确实具备这样的功能。
…………
那些天里,璐璐没白没黑的把自己关在她和炬炬曾经住过五年的那间小屋里,几乎不吃也不喝,就那么愣愣的坐着,那个圈儿里著名的“大尖果儿”,一下子就憔悴不堪起来,看着都让人心疼。
有时候,她的眼圈儿忽然就红了,过了一会儿,又似乎淡然了;也有的时候,泪水就象决了堤的水,一下子喷涌出来,她也并不理会它们,仍旧那么呆呆的对着某一个方向;还有的时候,她会一下子扑倒在被子上,失声痛哭起来。
来自果壳。原题目长而作,就没照写。评论里有人说不喜欢这种优越感,我也不喜欢,倒没觉出优越感,就是有点看不上这种为吸引眼球的哗众取宠。
不过文章是不错的。看饿了。
来自橘子娱乐。原题目不知所云,没写。创意十足,可爱之至。简单而不容易。
放一张图:
来自豆瓣阅读。
好故事。一片天真烂漫。古人的浪漫情怀。解读考据倒没什么特别的。所以仅放原文于此:
韦栗者,天宝时为新淦丞,有少女十余岁。将之官,行上扬州。女向栗,欲市一漆背金花镜,栗曰:“我上官艰辛,焉得此物?待至官与汝求之。”岁余女死,栗亦不记宿事。秩满,载丧北归,至扬州,泊河次。女将一婢持钱市镜。行人见其色甚艳,状如贵人家子,争欲求卖。有一少年,年二十余,白皙可喜。女以黄钱五千与之,少年与漆背金花镜,径尺余。别一人云:“有镜胜此,只取三千。”少年复减两千。女因留连,色授神与,须臾辞去。少年有意淫之,令人随去,至其所居。须臾至铺,但得黄纸三贯。少年持至栗船所,云:“适有女郎持钱市镜,入此船中,今成纸钱。”栗云:“唯有一女,死数年矣。君所见者,其状如何?”少年具言服色容貌,栗夫妻哭之,女正复如此。因领少年入船搜检,初无所得。其母剪黄纸九贯,置在榇边案上,检失三贯。众颇异之,乃复开棺,见镜在焉,莫不悲叹。少年云:“钱已不论。”具言本意,复赠十千,为女设斋。
——《广异记·韦栗》
来自豆瓣。首尾照应,又是一篇美好的照片与清浅的文字的搭配。惜题目败笔。句子原本不错,但近年来已被网文滥用,倒了胃口,当知避嫌才是。何况并不贴切。南中国的雾山,与“陌”相去甚远。文字中比较喜欢的两段,摘录如下:
东莞,清溪
昨日,大雾弥天
登上银瓶山顶,四野茫茫
只有近处的十几米可见
然而这样,也好
有时,固然是抱着希望而来
达不到所愿,也不沮丧
雾,有雾的美好
安之若素
山间有清风徐来
空气洁净清新
雨雾,遮挡住世界,也清澄了世界
有人带来茶叶,可惜无水、无杯
否则,在山中,饮一盏茶
当如羽化登仙
无茶可饮
也好
看山水
如饮纯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