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和穷人家的孩子区别到底有多大,我采访了100个有钱人家的孩子
慧眼识人,有这么一则面试题目:
如果你在一个聚会上,有两位小姑娘跟你聊天。其中一位拿着LV的包包,时不时引用《西虹市首富》或者《延禧攻略》的故事情节,发表对阶层社会、职场博弈的独到看法;而另一位尽管谈吐不俗,话语中夹杂着《哈佛商业评论》里的观点,但她拿的包包看上去很普通。你能不能立刻做出判断,这两位小姑娘家庭的富裕程度?
这一问题很考验一个人的见识和眼光,一个人的内涵气质不一定是花钱就能很快包装出来的,但聪明人一眼就能看出对方所处的阶层段位。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在《资本的形式》中提出了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文化资本是一种通过教育洗礼,历练而成的个人优势,与生活品味息息相关。建设文化资本就是精英阶层们巩固地位,封杀其他阶层上升的新手段。
而这一点,也延续到富人们对下一代的教育方式中。
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大多数的普通的我们在小时候被父母要求要考高分,上作业补习班;
而那些大城市里的父母已经更多的着眼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不只是学校里学习要好,还要学会在生活中的主动思考……
我认识一个富二代朋友,12岁独居上海,15岁用压岁钱买了一栋别墅。
他在上海读书期间,父母每周都给他定一本商业杂志,并鼓励他学习投资。他自己也喜欢出去瞎转悠,然后便发现了那一幢在他看来被低估的别墅,当时是4000/平的价格。
和父母商量之后用,拿出自己攒了很多年的2万块压岁钱,母亲出18万,以合股的形式付了首付。一个月之内,这套别墅的房价就上涨了50w。
后来读高中,他就专门买房投资,三年内大概赚了100万。
经常有人会提起富养还是穷养的问题,大多数话题会聚焦于物质上的优越于否,但实际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一辆几十万的跑车又或是一个万把块的名牌包包已然很难区分阶层。因此今天我们的这个话题更想从思维层面,看看富人和穷人对孩子的影响。
全局思维VS单点思维
打工是不会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
兴起开了家快闪书店,成了;想鼓捣着开个工作室,最近也开始盈利了,人嘛,还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钱这东西只是数字,还是得使劲花,越花越多。
这是一个很会搞事的富二代说的话,听着任性,但似乎也是让人艳羡的人生。
拼命加班工作,就是为了攒个上海小房子的首付。
已经快一年没见到父母了。
妻子已经快一个月没在睡前看到我,也很久没有两个人一起约会了。
这是一个从农村来上海打拼的小伙子告诉我的,工作5年,攒了一半的首付。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
两种生活方式不能说谁对谁错,但完全就是富人式的全局思维和穷人单点思维所导致的生活差距。
所谓单点思维是指这么一种普遍的情形:
因为对目前生活的贪婪和害怕,生活在挣工资、加小心、劳动保护之中,而不问这种感情支配思想的生活之路通向哪里。
这就像一幅画:驴子在拼命拉车,因为车夫在他鼻子前面放了个胡萝卜。车夫知道改把车驶到哪里,而驴却只是在追逐一个幻觉。但是第二天驴依旧会去拉车,因为又有胡萝卜放在了驴的面前。
如果驴能看到整幅图像,他可能会重新想想是否还要去追求胡萝卜。
不少人被这种生活方式所支配,他们可能在打拼多年之后,也能过上有房有车的体面生活,但却也没有了生活。
而全局思维则是指脱离于眼前的恐惧和诱惑,除了看到眼前的胡萝卜之外,还能看到整个画面,并依据这个作出人生方向的判断。
他们大多数不会将目光局限于钱,而是着眼于自己的生活,兴趣驱动欲望,去投资资金、投资自己,在长线上收获生活和金钱的最大利益。
在这场人生游戏中,拥有全局思维的人就像自带bug,他们知道真正该追逐的是什么,也知道如何勇敢试错。
付出心理VS得到心理
一个孤身跑到印度创业的富二代朋友分享说:
上学的时候每周风雨无阻从宁波去一趟广州,就为了参加一个大咖很多的培训活动。
别人都说我这么花钱不行,但没多少人知道我从这个培训活动里发展出多少资源。
在负责的部门里花了很多钱做团建,创业的时候有两个跟着去了印度,现在是公司里的得力干将。
我熟悉的一个富二代90后女生,平日里也爱买名牌包包和衣服,但并不沉迷,因为她在这些外物上的投资其实远不如她在知识投资和人脉升级方面花得多。
网络课程、线下私房课、还有一些付费社交圈,才是我每月消费最大的地方。
但有什么办法呢?那些地方也是我收入来源最多的地方。
在一次线下聚会上,我认识了一个工作三年的销售,月薪在3000浮动,最多的时候拿到过5000。
其实很奇怪,我花钱还挺省的,就是存款一直上不来。
沪漂三年,感觉除了那些吃吃玩玩的记忆,什么也没留下。
我也想过要学英语什么的,报班太贵了,就自己想学习的时候就拿出APP背上50个单词。
另一个朋友是月薪在北漂平均线的上班族,平时会炒炒股票买买币,总是玩笑称自己为“韭菜”。
其实投资这种东西,真的风险太大了,不过没办法,现在都说财富自由从投资开始,也只能听听公众号的大佬怎么判断趋势了。
哦你说付费学习班啊?这个应该都是骗人的吧?
得克萨斯人的一句谚语讲道:“人人都想上天堂,却没有人想死。”
可是不死怎么能进入天堂呢?
富人都知道,想要得到,必须先行付出,他们的孩子得到了这种思想带来的丰硕果实,同时也继承了这样的思想。
港媒曾经报道,谢霆锋甚至给两个儿子买了3亿元的教育基金,方便他们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读书。
普通人家的孩子在刷抖音、刷微博的时候,有钱人家的孩子在花时间死磕多国外语、枯燥练钢琴、上投资教学班……
都是在使用时间,性质却完全不同。阶层壁垒在这种“付出”与“得到”的差异性行为中被不断强化,最后外化为“富人孩子”与“穷人孩子”的差距。
朋友小南在玩了一个财富游戏之后和我分享的经验,也与这个观点不谋而合。
这个游戏类似于大富翁,目的是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人生30年,提升财商。游戏卡牌中还有“机会、风险、命运”等情景。
小南抽到的是收入最低的保安,出身决定了她月入2000,别人赚的盆满钵满时,她只能几百几百的存钱。
但是到了中间10年,她作为“保安”首先进入了财富自由区,每月现金收入由860元提升到27万,并不断投资进账。这十年发生了什么?
在了解游戏规则之后,她并没有盯着手里徘徊在2000-3000的积蓄,而是拿出其中25%去做财务咨询、贷款、并借着这种机会,一步步在自我投资中获得财富自由。
游戏中对于人生的规则或许过于简单化,但我们也可窥见先舍后得的投资理念是一种怎么样的富人思维了。
复利思维VS短线思维
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知之者赚,不知之者被赚。
这句话是爱因斯坦说的。
而这,也是影响富人孩子和穷人孩子命运的关键思维。
什么叫复利?复利,就是利滚利,将上期末的本金和利息相加,作为下一期的本金,在计算时每一期本金的数额是不同的。
复利思维指的不只是金钱,更包括选择、知识和资源。
我在学校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很低调的富二代,每天无论多忙都会挑出两个小时泡图书馆看书,4年下来图书馆八楼几乎都被他翻遍了。
我觉得吧,这时代变化太快了,知识才是真正可积累的流通货币。
学费我是开工作室教人吉他挣来的,但是打工我觉得太不划算,体力活产生不了利息啊
毕业之后接管了家里的生意,听说也做出了不小的成绩。
另一个上学时期全程挣外快的朋友在毕业后说:
毕业后真的太难了,你说写字楼里坐坐哪有我以前兼职推销员挣得多?
虽然我投了简历都比较少拿到回复,但我还是觉得自己经历很多,应该不至于找的比别人差。
一个拼命积累知识,另一个拼命积累所谓“经验”,毕业后的区别真的只在于家境吗?
我们常说,你花时间做什么事,你便成为什么人,这是复利在时间维度上的真相。
当你所积累的达到一定的势能点,那上升的浪潮也就向生活涌来了。
俗气一些,就挣钱这么件事,复利的作用也是被大大低估的。
据说,购买曼哈顿岛是有史以来最廉价的交易之一,纽约被以价值24美元的廉价小玩艺买下来。
然而,如果将那24美元用于投资,以8%的年利率计算,到1995年这24美元就会变成28万亿美元。
如果把24美元存起来,到今天也可以把曼哈顿重新买下来,特别是以1995年的房地产价格计算的话。
其实我们经常会被表面的利好所迷惑,而忘记从复利思维去计较一件事、一桩生意的价值,错失了时间赋予我们的能量。
穷人思维不可克服吗?一代传一代的阶层就这样难以跨越吗?穷人孩子注定这般命运吗?
农妇可以靠自媒体月入过万,靠的是日复一日的热点嗅觉培养,要知道她们每天背十个新媒体标题,分析热门套路,坚持的时间是以年计算的。
住在山里的网红李子柒粉丝千百万,靠的是扎扎实实的传统技艺,以及在自己设计镜头脚本,动手做事过程中不断调整镜头,承包剪辑视频却不放弃的心态。
……
穷养的孩子和富养的孩子真的区别这么大吗?
是的。
但要弥合穷人孩子和富人孩子的鸿沟却也十分简单,因为技术已然打破了樊笼,只看我们是否愿意拥抱世界,拥抱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