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同身受话共情
上次刘老师讲《倾听与共情》,重点讲了共情,课讲的非常好,课程循序渐进,又配以场景图片。从双人对练入手,将学员思维引入特定的场景之中,让听讲者以自身的感受体验经历分享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感受等。并且围绕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共情,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共情”在有效沟通中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技巧等。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思考,我们理解“共情”是能够感受别人的情感情绪,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中国有句话叫做“感同身受”,虽然这世界上根本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体验别人的体验,感受别人的感受,理解别人的情绪在人际交往中还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再谈一下与对方“共情”时我们需持有的态度和做法。
1、关注对方情绪。
尝试接纳、认同、接受对方情绪,理解对方的感受,切不可否定对方的情绪、感受。情绪是越否定越强烈,越刺激越强烈,对待情绪就如同用拳头锤击墙壁,你用的力气越大,你受伤越严重。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尊重与接受与否的差别。处理事情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这是沟通交流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
2、尊重与理解对方。
尊重包含有信任的含义,理解包含有体谅、宽容的含义,尊重与理解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的改变来体现出来,例如言语方面多使用“我信息”,少使用“你信息”,“我信息”是描述事实与感受。而“你信息”是指责别人、发泄情绪、提出要求。这样就很难让双方的交流继续下去。例如当你回到家,看到孩子在看电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你的作业写完了吗?”“,“你怎么这么没有自觉性啊”等等。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我有点担心宝宝吃饭前作业能不能完成啊”。
3、动作方面少使用控制性的动作,多使用邀请的动作。
在交流沟通中任何人都不愿意被控制,动作上我们要多用邀请的动作,臂张开,手向外。尽量杜绝使用控制的动作,如手臂向前单掌指着对方。前面所讲的多使用“我信息”尽量避免使用“你信息”也是尽量减少对对方的控制。通过控制很难培养控制力,自我管理是最好的管理,延伸出两句话就是:“不要相信训话的力量”,“让孩子感觉良好,他才能表现良好”。
总之,要想在沟通中更好地和别人的共情——如何将我们的想法和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并深入到另一个人的内心和灵魂——需要自我认知、细心的反馈和大量的练习。朋友们,我们的共情之路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