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件事,催生了我好好把这篇文章整理并写下来的念头。
一,参加了一次专业的职业人格测试。
二,生活里遇到了一件让我备感妒忌的事。
禅宗大师阿迪亚香提心灵成长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你的生活、工作或者人际关系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痛苦,你对周遭的人或事情不满,你期待他人能够发生改变,希望事情能够转变。
第二个阶段:看清自己的行为心智模式,表达并转化情绪,你开始承担责任。
第三个阶段:旧有的人格模式逐渐消融,新的自我诞生。
第四个阶段:心灵的觉醒,活在喜悦、宁静、爱与慈悲中,帮助他人。
对号入座,明白了自己还仅仅处于第二阶段的起始,即还在发现和探索自己的行为心智模式。
这个变化,对我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在三十岁以前,成年以后,我感觉过得还是非常混沌的生活(如果未成年属于可以忽略的正常懵懂期的话)。而现在的我,生活得比过往任何一个时刻都要真实通透得多。
此时此刻对我来说,是最美好的时光。如果说父母当初给予我的是生命的诞生,这两年就是我思想上的重生。
因为佛法,打破了我所有固有的认识。而由此产生的漫长的思想浸泡,相关知识和书籍的不断涉入,开始应用的一些工具,如静坐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心智模式。
最重要的是,带着觉知去生活。所以才有了较为清晰的自我认知,逐渐明白自己的行为心智模式。在参加完一次职业人格测试时,发现所有的结论竟然在自己脑海里思考过。包括优缺点,及困难与盲点等。而这个测试是经由电脑的科学计算而做出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另外,我较为敏感地感知自己一些固有的行为模式。如控制欲,如习惯性地命令别人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其实那只是一件极小的事情)。当下,头脑里如同“叮”了一声,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你看,你又在控制了。”
如妒忌心理,我能体会到深深的妒忌,感受到身体由此产生的不舒服的反应。
再比如对外寻求价值认同的心理,曾经以为我已经过了这个阶段。因为我了解了自性的无分别性,内在光明的无差别性,让我觉得人与人之前应该是平等的,而且都是拥有无穷力量的。
所以我并不需要对外去寻求这种认同。但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还是很容易习惯性地在意别人的看法或寻求别人的肯定。
正是因为带着觉知去生活,我们能清晰地去看清这个“小我”所带来的不良情绪,甚至预测产生的不良后果。我们也较为容易地以观察者的身份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
但这些负面的做法和情绪,我还未能学会如何去改进,如何去排解。于是我去请教我的朋友们。如威师兄说,只能是时刻保持觉性,用正知正念摄持,才能避免被“小我”带着转。
茗心老师说,静心可以帮助看到情绪模式,思维模式,需要不断地练习。因为业力模式带来的情绪和思维模式比较难化解,需要更深的觉察。
无论如何,这些负面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其实如同只是露出地球海洋表面“小我”的把戏。只要你时时观照自己,明白“真我”才是隐藏在海洋深处的宝藏。而你已经发现了它,并且相信终有一天你能找到它。我相信,那表面的旧有的,自己想要改变的人格模式会逐渐消融,新的自我终将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