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是个很容易发脾气的人,这几年有所改变,可能是源自于了解了脾气和行为的关系,让自己少“发疯”了些。
另外发脾气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解决问题,反而让自己陷入很尴尬的境地。
一、脾气与行为
一般认为发脾气,是习惯成自然,“我就是这种脾气,谁惹我,我就凶谁。”
但是学了心理学之后,我们知道脾气、行为背后,有动机,有需要,有价值观。行为是我们内在动机需要的外显表现,而动机、价值观是我们的内隐驱动力,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前段时间,有一组语言暴力的图片在朋友圈流行,图片中把说出的话比作一把枪、一把剑……
语言是脾气的载体,脾气不好,话也难听。有些人习惯于发脾气,但你如果问他问什么发脾气,他会说别人惹我生气啊。但是同样的事情,换一个人为什么就惹不了他生气呢?
原来另外这个人会“察言观色”,会换位思考。
二,逻辑
面对发脾气,每个人也有一套内在的逻辑。如同学佛的三境界,一开始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接着“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又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学习心理学,就是一个逻辑逐渐清晰的过程。
专业心理咨询师不会以经验,先入为主的认为来访者是什么问题,他们需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梳理来访者所说的问题,然后结合家属的信息,自己的观察分析,以及运用心理测验等工具,对来访者的状况进行“抽丝剥茧”的评估。
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思路,去了解我们发脾气的过程。
三,归因
处于竞争状态时,人们习惯于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环境。而在自我评价时,人们习惯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奋斗。
比如有些人看待马云的成功,归因于他刚好赶上了互联网发展的好时代,国家对互联网行业的保护性政策。
我觉得归因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是理性与感性平衡的一个重要心理工具。我们很多的不良情绪(发脾气是不好的情绪表现)和行为,90%来自我们不合理的归因(借用费斯汀格的理论,不知对否)。
工作的不如意,我们常会觉得这是公司的问题,是领导的问题,这就是将问题归因于外部环境。
抑郁表现的人,则是相反的归因,他把很多的问题,归因为自己的问题、归因于自己的无能,甚至归因为自己的命不好,是自己的业报(见于学佛者)。
很多发脾气的人,常把发脾气归因在别人身上,或者外部环境上。咸少从自身找原因,或者逃避从自己找原因。
但过于从自身找原因,进而导致自责压抑也不可取。所以正确的归因,是理性与感性结合,可以从自身和他人,家庭与外部环境四个维度来分析思考。
四、发展型思维
也称之为积极的开放性思维,拥有这种思维,是对自己从经验、学习,或媒体得来的信息,抱持一种开放态度,不拘泥于现有的知识结构。认为所有新的学习和经历,都是对过去的一种丰富和提升。
除了辩证的看待事物与问题,分析其中的优缺点,还可以跳出常人的负性思维——总是看到不好的方面/看到缺点,能以积极的眼光,看到每个事情、乃至问题好的一面,乐观的一面。
成功的人总是在问题里找到机会。对于我们国家,老龄化是一个重大的危机,我们国家不像日本,他们是先富再老,我们国家是未富先老。但是老龄化的到来,也蕴含着诸多的商机,比如老年保健,老年医疗康复,老年医疗器械,高端养老社区,老年心理咨询,商业养老保险等等。
心理研修当中,老师特别强调去“绝对化”,“肯定不行”,“一定做不到”,“绝对是某种症状”……这些表述都不对。
回到自身,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不要轻易给自己设限,不要一生点重的病就认为自己没救了,一遇到感情的问题就只能离婚了。
生活有很多不如意,发脾气也不全是坏事,但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春天了,中医上说春养肝,管理自己的脾气,也是在保健。
祝福朋友们身心健康,幸福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