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乔老师到南大讲课。我是忠实乔粉,追随着来到南京。
南京之行,从列车晚点开始。这个冬天,北方的雪都跑到了南方,而这个时段,正遇上今年南京的第二场雪。自从跟着“易效能”学习时间管理,重新认识了时间价值,懂得了单位时间价值比,晚点并没有影响我对时间的利用。因此,并不焦虑,在嘈杂的候车人群中完成了一篇学习笔记。
进入南大仙林校区,沿着丘陵地带的山坡前行,可以一路步行到社会学院。冬日的校园看不到绿色,但是各个学院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山坡中,还是有种精致的韵味,特别是雪后。
见到乔老师,亲切。听乔老师的课,总是能够透过数字,感受到乔老师的思路,以及由此带给学生的种种鼓舞。车铭洲先生说,教师作用不在于教知识,而在于鼓舞学生。知识可教,但要靠学生自己刻苦习得。知识只是手段,教师的作用在于以知识为载体,透过知识激发学生潜力。这点,乔老师,做到了。乔老师的课特别重视思路,他强调学习一门学科,要透过学科承载的知识,学会其背后蕴含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渗透你的生活,影响你的决策。
跟着乔老师学习,明白了科学的统计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结论是要靠证据说话。但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很多研究,都没有证据,很多都是哲学的思辨。哲学的思辨怎么能得出结论?专家与百姓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区别在哪里?我自己学生时代的老师,很多都是这么思辨的,我也是这么“被思辨”长大的。很遗憾,我的很多老师不会,我也不会。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时代的社会科学学术圈开始追求实证,我成为了老师,可是却不会实证。我不能像我的老师们教我那样教学生,因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教师责任。很有幸,统计小白的我,遇到了乔老师。
来南大是学习分类数据课程,我知道肯定很多听不懂。但是,乔老师的课在我眼中就是宝贝。跟着乔老师,常常觉得看似在学统计,又不在学统计,学得是乔老师透过统计背后的生活态度。不盲从,不功利,追求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研究,研究何苦之有?课程中,乔老师告诉我们分类数据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很复杂,分类数据又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不懂分类数据,就不具备从事社会研究的资格。数学屡不及格的我,一路跌跌撞撞地爬行学习统计。最初,是被迫,要完成论文,因此学得痛苦。遇见乔老师,跟着乔老师越久,越能读懂乔老师话语背后蕴含的道理。统计虽难,但学习不再被迫,因此也就不觉得痛苦。当学习被赋予了意义,学习就有了生命。
谢谢乔老师,这个寒假,不畏风雪,带领我们感受统计之美、学者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