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组织行为学的课堂。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具体的问题。在导论中,我们说人的底色也可以改变,这一讲我们就来看看。
一位银行HR和我抱怨,说现在招个综合柜员都变难了。我问为什么。他说原来要求挺简单,有亲和力就行。现在复杂多了。要对新技术敏感,得能玩转App,会帮用户现场操作;要责任心强,因为都加微信,客户随时就会问你问题,得记得住每个人的情况。他说这些要求,原来都是提给大堂经理的。
不光他们,销售、客服、研发,哪怕是网约车司机,几乎所有岗位,除了对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外,对性格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招到完全匹配的人,其实挺难的。怎么办?这一讲,我们就来说说。
传统的解决方案就是把面试搞得很复杂。但面试其实就像算命,得多问才能算得准。多问就意味着高时间、高成本。去年有个新闻,一名程序员应聘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前后面试了7轮,耗时3个月,最后还没能入职。
如果成本高一点你还能接受,那第二个问题就更严重了。随着工作越来越复合,说清楚岗位需求很难做到。现实中,HR描述岗位往往模模糊糊。他们的策略是,说不清,干脆就提高标准。要求硕士、清华北大。为什么?怕招错。
如果你只把宝压在面试上,那就必须面对这两个问题,会投入很多精力。但是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真的没必要全靠招聘。为什么?因为我们搞错了一件事:什么靠挑选,什么反而可以靠培养。这就是开头说的,怎么看待人的底色。
1.性格的改变
人们往往觉得,性格靠挑选,能力靠培养。后半句肯定没错,但性格真的只能靠挑选么?我们能不能培养员工的性格?
我的导师是国内人格研究领域的大专家。他曾经调查过一个大学毕业班里的学生,发现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广州学生在毕业前,人格测试里的开放性得分,比哈尔滨学生要高。这很好理解,珠三角毕竟更国际化一些。
继续追踪调查。有些广州学生去了某国企工作,有些哈尔滨学生去了微软工作。注意这是十多年前,微软是很强的外企。工作一年后再次测量,发现哈尔滨学生的开放性得分反超了广州学生,而且超出很多。
类似的证据有很多。我们的性格不是成年就定型了,第一份工作的影响,就可能高于原生家庭、籍贯,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的最新研究发现,人的性格就像一条河流。成年后,虽然宽度不会有大改变。但是,河流的方向会发生改变。在具体某一项人格上,你的倾向是在变动的。
2.情景理论
回到开始的问题。如果性格是变化的,那企业能不能通过培训,重塑员工性格?可不可以找到关键因素,把它作为抓手?
我给你介绍一个重要的行为理论,叫情境论。它由英国认知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提出。我们熟知的“延迟满足”现象,就是米歇尔提出的。
我们常说,后天成长会影响人的性格,但这不具体。性格被什么激发?米歇尔说,是情境。情境不是泛泛的生活或工作,它是具体动作与环境的互动。
比如在机场做空管,责任心会提升。但空管不是情境,关注细节才是情境。在首都机场,每45秒就有一架航班进出港。真正让责任心提升的,是紧盯雷达屏幕和跑道,生怕自己错过细节,导致飞机撞击的情境。
再比如,电话客服不是情境,应对顾客的愤怒才是情境,这会让你更随和;作家不是情境,应对交稿的最后期限才是情境,这会让你变得不容易紧张,等等。企业可以把工作的情境当作抓手。
3.情景强度
但这还不够。企业不能等它自然而然地发生,而是要让过程加速,这才是员工培训想达到的目的。能做到么?
我给你介绍一个概念,叫“情境强度”,是今天这一讲的重点,它是指情境的规范或标准在多大程度上支配我们的行为。“情境强度”为什么重要?我用一个实验详细介绍给你。
我们都知道,军队是个体性格的大熔炉,长时间服役,或者上战场都会让人的个性发生变化。但是2012年,华盛顿大学行为学家杰克逊,与德国国防部联合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用了6年,测量义务兵人格的变化,发现军队重塑士兵性格的过程,远比我们想的要简单许多,而且根本不需要太长时间。
军队怎么打造士兵?我们来看。杰克逊挑选德国是有原因的。第一,德国义务兵只服役9个月。多说一句,这符合咱们考察的范围,毕竟9个月对公司来说也不算长。
第二点更重要。德国军人分为职业兵和义务兵。职业兵是上阵打仗的,义务兵则有点像军训,并不参与战斗任务。这一点特别关键,它免除了战斗创伤对个体的影响。
实验采用了国际上认可度最高的大五人格模型,用责任心、情绪稳定性、宜人性,也就是为人是否随和,还有开放性、内外向这五要素来界定人格。
实验进行了三次测量,分别在入伍前、退役,还有4年后,也就是步入劳动力市场时。结果发现,虽然9个月很短,但是士兵的宜人性仍然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且不是暂时的,4年后仍然存在。通俗理解,他们变得更有攻击性了。
这个变化不太寻常。义务兵只服役9个月,军队不会把战斗岗位分配给他们。杰克逊观察到,他们只承担一些很基础的公差,包括站岗值班、看守电话等等,根本接触不到任何血腥、残酷的场面。
那是什么让他们更有攻击性?杰克逊说,唯一有关系的就是战术训练,比如射击与刺杀科目。这类训练非常基础,而且简单,但是却在人格塑造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什么?因为它的情境强度极高。
情境强度理论是人格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迫使个体人格改变的第一要素,不是情境有多复杂,也不是持续的时间,而是强度。
如何定义这个强度?我们用四个方面来概括:明确性、一致性、约束性、严重性。看看军队如何用最简单的训练,造就高强度的情境。
第一,明确性。很多人觉得,越复杂的工作可能越有利于个体塑造性格。不对。清晰、明确、单一的工作产生的情境才强。
杰克逊发现,教官的每一个口令都极其明确。比如当你面对一个模拟的敌人,通常是沙包,教官不会讲大道理,只会说一个字:刺。或者更明确一点:刺心脏。类似的例子非常多。射击、翻越障碍、投掷手雷,所有攻击性任务的要求都非常明确,甚至细致到了一根手指的动作。
第二,一致性,也就是关于工作的指示,多大程度上是互相兼容的。比如销售和顾客交流需要随和,但销售之间拼业绩又需要竞争,这就不一致。
而士兵的战术训练对性格的要求非常一致,没有任何需要你怜悯、随和的地方。这一点甚至超过真实战场,后者还会出现治疗伤兵、保护群众的情况。
第三,约束性,也就是工作多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军事训练的约束性极强,甚至完成任务的方法都被严格限定。比如让你用步枪射击标靶,那就肯定不能用手枪。
第四,严重性,也就是个体行为的后果。
在军事训练中,不仅错误的行为会导致危险,而且赏罚也非常分明。你不执行命令,立马就会被关禁闭,非常严重。
杰克逊提出,我们往往觉得改变军人性格的是血雨腥风,其实不一定,很有可能就是简单的军事训练,但是你注意,它的情境强度极高。这篇论文后来被刊登在美国顶级学术期刊《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杰克逊给它起的名字也非常有意思,叫“男人造就了军队,还是军队造就了男人”。
4.方法:任务人格化
说完这个实验,我们再来看,为什么第一份工作那么重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第一份工作通常情境强度高,个体的选择权很低。那这对管理者有什么启示?
很多人都觉得要挑选员工的性格,再培养他的能力。其实,能力和性格都是可以培养的,而且用时不长。你完全可以把一些不必要的成本付出,从招聘环节拿出来,用在培训上。
具体怎么做?首先,你可以把员工的任务分解,找到和人格高相关的情境,这有个术语,叫任务人格化。然后,你可以在明确性、一致性、约束性,还有严重性上下功夫,制造强情境,帮助他改善性格。
比如,当你发现一个人创新性不足时,你就可以要求他:别人想一个方案,你要想三个,而且把它纳入考核范畴。
2011年,我和某超市合作了一个项目。他们发现,收银员亲和度不高。我们当时就把一名收银员可能遇到的冲突性情境全都罗列了一遍,然后制定了统一的、简单的应对规范。比如有一条,就是不管怎么着,都要保持微笑。然后把所有规范都纳入考核。半年时间,改善非常明显。
好,说了这么多,回到我们的原点。性格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当你认识到,这些最底层的、看似不变的东西都很复杂,你才能认识到管理的复杂性。
划重点
1) 即便是成年人,他的个性也可以改变;
2) 改变个性的关键,是情境的强度;
3) 企业如果希望完善员工的个性,可以从情境强度的四个维度下手:明确性、一致性、约束性、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