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既是24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而清明节祭祖既是家风,更是国情,它寄托了我们对先辈的哀思,也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寻根之源。
说起清明节,我不得不提去年清明节前后在网站上看到的一个视频,一群身着豹纹且暴露的女郎在坟堆前和着摇滚音乐快活地扭屁股,可谓风情万种,整个村子的老老少少将某家的祖坟围得水泄不通,并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当时就特别气愤,我若是他们的先人,非得从坟里爬出来把这些“孝子贤孙”揍上一顿,这样的祭祀简直是对先辈的亵渎。
从我有记忆开始,便知道祭祖是一个无比神圣的事情,家家户户都特别重视,村子里往往会以家族为单位共同祭祀。家务长提前谋划一切,包括每家每户出多少份子钱,去谁家统一做饭,谁家里负责买祭祀的用品等等。每一年清明节我都会在祭祖队伍里领个打酱油的差事,或是提壶酒,或是拿把刀,至于那个沉重的篾筛子我是不敢提的。篾筛子里每年都装着相同的东西:煤油灯,火柴,钱纸,香,酒杯,烫好的肉块,还有就是鞭炮。如果有从外地打工回来挂青(扫墓的意思)的大人话,兴许会从城里买些新玩意回来,比如说钱纸换成花环,鞭炮换成礼炮,三根香的旁边多出一对精美蜡烛,有点鸟枪换大炮的意味。
我们一路上嘻嘻哈哈,追追打打。来到坟地后,气氛便凝重起来。家务长吩咐大人们负责把坟堆收拾干净,砍好挂青用的树杈子插在坟堆上,然后把吊挂(彩色的钱纸)挂上去。孩子们只管依次把祭祀用品摆放出来,等一切准备就绪后祭祖仪式就正式开始了。就像《芈月传》里面楚国举行大祭司一般,这都是有程序的。
最先肯定是点火。一个经验老道的大人迅速拿起火柴盒,左手横捏,右手的大拇指轻轻推动火柴的内盒,敏捷地取出一根放在火柴盒的两面磷块上一划,一道火光便从火柴梗的一端散发出来。左手赶紧护住火光,免得让风将它吹灭,然后顺势往煤油灯上一戳,点火仪式的第一步也就完成了。
紧接着我们需要借助它的火光再把钱纸烧起来,几个小伙伴会在大人们点火时就已经把钱纸一张一张地撕开,火一旦被点上,烧钱纸就是分分钟的事情。我们会先拿几张纸围成一个小空间,然后逐一添加,这样绝对不会出差错的。若是一堆纸往那一趟,估计还没等点着的钱纸冒烟,就熄火了。借着钱纸的火力,上香和点蜡烛就很快了。将香点着后,得用力一甩,让它只剩下火星子然后冒着淡淡香味的烟雾便交给祭祀的领头人。至于蜡烛,点着后就像门神一般插在墓碑的两侧。
祭祀的前奏完毕后,手里拿着三根香的领头人便开始组织祈愿。凡是在墓碑上面刻了名字的子孙辈按照年龄资历依次许愿。领头人笑着要求说:“为了让先人们听清楚,必须在坟前不紧不慢地把自己的愿望轻声说出来。”当然也有几个出不得众的人,只在心理默念,但大人们都会一一补充。说起许愿,可不是闹着玩的,要么拿着三根香捧握在手心里鞠躬,要么等香插在坟前时再双手合一跪拜,我每年都是选择后者,因为我的年纪小,等轮到我的时候,三根香肯定已经插地里了燃得差不多了。
往事历历在目,人同样很多,但是再多人都是规规矩矩的,没有谁大声喧哗,而是安安静静祭祀,显得严肃而庄重。只有等我们用筷子插在那块五花肉后将大碗倒立,把渗出的肉汤水和酒水一起撒在坟前时,才正儿八经地点着鞭炮或礼炮,庄严地向天地宣誓,孝子贤孙永远不离不弃。
唉,时代变了,儿时的祭祖形式渐行渐远,视频中的女郎出现是不是值得我们深思呢?
(昨天连夜开车,没有及时发布请谅解,喜欢的关注或者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