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读到这首词的时候,我眼前呈现的是,北国边塞的秋季,敌人大军压境,空气中充满了战火的气息。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的号角声,将军(作者)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士兵们。军队里奏着激昂澎湃的战歌,壮士们齐刷刷地排好队伍,精神抖擞,等待“点兵”出征。
这是一场充满野性和血腥的战争,将士们策万马奔腾,风驰电掣,身后掀起滚滚烟尘;拉开强弓箭矢如雨,响如“霹雳”,像群狼一般扑向敌人。
敌军瞬间崩溃,狼狈逃窜。军中凯歌响起,旌旗招展,一片欢腾。作者(辛弃疾)助君王完成了一统天下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威名,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然而作者笔锋一转,一句“可怜白发生”,让人高涨的情绪一落千丈,所谓壮观的军容,所谓横戈跃马的战斗,不过是一场幻觉。
在这“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时候,朝廷正享受现今的安逸,是不会北伐的。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一腔热血无处洒。面对白发苍苍的自己,摸着锈迹斑斑的宝剑,他再也上不了战场了,彻底绝望了,两行浊泪在他布满沧桑的脸上纵横。
这首词是作者受到排挤,罢官在家,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时值公元1118年,辛弃疾的好友陈亮,从浙江老家专门拜访他,在铅山瓢泉会见。此词应该是作于这次会别之后。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提辛弃疾的简历。
辛弃疾出生在,被金国统治下的济南。从小目睹了,金人对汉人的摧残与蹂躏,感受到百姓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少年时代便萌发了勿忘国耻、恢复中原的志向。
公元1161年,金兵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马,起兵反金。也就是在这场战争中,年轻的他一举成名。受到宋高宗赏识,被任命他为江阴签判。
正值二十五岁的辛弃疾,一不小心走上了仕途,这在当时也算是春风得意了。他信心满满,筹划了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一身本领,终于派的上用场了。他向朝廷陈述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美芹十论》、《九议》等,甚是慷慨激昂。
然而,朝廷对他的建议反应冷淡,只是象征性的安排他去江西、湖南、湖北治理荒政。这好比一把宝刀,用到了砍柴上,与他的抱负相差甚远,内心感到无比失落。
辛弃疾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与腐败的朝廷格格不入,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终于,被弹劾下台,开始了长达20年的乡野生活。于是便有了,流传千古的《破阵子》。
辛弃疾的一生充满坎坷,抗金大计无人赏识,诉不尽的忧愁与苦闷,只能寄情于诗词。只有经历过曲折,才能写出这动人心弦的句子,这些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绝不是那些酸文人,无病呻吟,搜肠刮肚才能拼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