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宝贝”“乖乖”“娇娇”,当你家里也添了小宝贝,这些亲昵的称呼就会脱口而出。他的一个笑能让你兴奋不已,一声哭能让你紧张兮兮,正是看着他一点点的长大,才会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妈妈在带孩子,孩子就如同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天生的就能激起保护欲,但过分的保护是一种慢性伤害。
1.
小孩子天生是好奇的。
3岁的牛牛在初次看到三个月的小弟弟时,娇娇的问道:“我想摸一摸,可以吗?”
看着他满手的食物残渣,我轻轻的说:“牛牛,先把手洗干净再摸好吗,小弟弟现在喜欢吃自己的小手,但是还不能吃零食。”
“牛牛是最讲卫生,懂礼貌的是吧!”牛牛的妈妈麻利的帮他洗手,转而对我说:“平时我们出门,也有很多不懂事的人想摸孩子,但是别人是出于善意我们也不好拒绝,只有回家了首先让他洗手。”她接着又说:“我们楼下的孩子,他奶奶看到别人摸他,都会给别人骂一顿,生怕沾到了细菌。我们知道的人都不会再碰他一下,孩子们也怕被骂,都不跟他一起玩了。”
曾看到一个婴儿因被人亲吻而感染致死的消息。
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不会随便的去摸一个婴儿,更不会去亲吻。所以在孩子抵抗力最低的时期和大环境里,我们需要阻止这种好意的吻。
但是上面的那个奶奶的做法太刻意了,让别人觉得他太娇贵,也不敢再与他一起玩耍。看起来她是在保护孩子,实际上切断了孩子的朋友网,也给孩子灌输了错误观,这个不能碰那个也不能碰。
2.
孩子最容易被激起反叛心。
朋友雨雨是个很重生活品质的人,自己也一直很自律,从不吃垃圾食品,所以她从小也不让自己的孩子吃零食。
每次去外面,雨雨的孩子看到商店的棒棒糖,别人孩子手里的甜筒棒都会驻足观望。
巧巧正好相反,她经常看到好吃的都会买一小份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也尝尝。
每次巧巧的孩子出门看到新奇的事物,都会大大方方的说,这个我玩过,那个我吃过。
孩子有颗天生的好奇心,你越不让他得到,他越想要。因为某一方面的缺失,才会在某一方面加倍索取。
孩童时的体验,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一生的观念。你越想否定,越能激起他的逆反心。
3.
有妈在的孩子,永远都长不大。
“妈,饭烧好了没?”“妈,我袜子在哪?”每次听到老公喊妈,我都怀疑他是怎么长大的,他却还跟我贫“会喊的孩子有奶吃”。
因为刚结婚就怀孕,所以我跟老公一直在婆婆家里住,我才发现老公从来不拖地,不洗衣服,也不会做饭。
婆婆也因此觉得负担太重,时时抱怨。小的时候心疼他不让他做事,也嫌他做的慢又不够好,所以干脆从来不让他动手,没想到这么大都成家了,还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都不晓得动手。
婆婆还说,“他有一点好,放学了不像其他孩子到处去玩,只往家里跑。”其实她不知道他的零花钱出除了去买校门口的烤豆皮,一大部分贡献给了门口的网吧。
对于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健康”“平安”“快乐”,我们总希望能够保护他快快长大,却不能保护到老。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能够保护孩子不受外力的伤害,尽量不受疾病的困扰,但是在很多生活和社会层面的认知我们只能做个灯塔,指导前进。
孩子就是妈妈的心头肉心尖血,我们却时常让过度的保护,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成了“为你好”的绑架。
我们要学会做个聪明的妈妈,不要让你的过度保护,成了慢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