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本书,令你感到相见恨晚?”看到这个问题,我的脑海里顿时一片空白,但静下来之后,我却暗自拍了下自己的脑袋,那本书对自己这么重要,怎么会没有在第一时间想起来呢?这本书可以说造就了我人生的转折点,而现在,它还在继续影响这我。那就是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
似乎那是在高考结束的夏天,我在新华书店偶然发现了这本书并买了下来。刚开始我也只是认为这是一本名人自传之类的书,但读后才发现,虽然是以李开复自己的故事为主线,但作者提出了很多在年轻人成长中所必备的素质和心态。对于三观尚未成熟的我来说,在这本书的影响下,迈出了树立良好成功观念的第一步。
贯穿本书的主线就是“成功同心圆”——正确的价值观+重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行为方式,围绕这三个方面,作者用了很多工作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诠释。这几个方面具体包括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和合作沟通等。“什么样的人算成功?”在中国的教育中,考上名校、找到稳定的好工作、结婚生子就是最大的成功,但这些成功是你发自内心想要得到的吗?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当你询问自己的时候,你对这些东西有发出过深切的渴望吗?而李开复认为:“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在高中期间,我一直是一个偏科的学生,只喜欢埋头学习自己喜欢的英语语文,而从来没有认识到理科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我的学习一直都是被动的。我知道自己需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但是没有一次学习是我出于对学习的渴望而进行的,我脑中甚至没有为自己学习这个概念。我的高考成绩虽然不错,却上了一个很一般的大学。这时,改变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我现在不能改变读这所学校的事实,却有主动性能选择我要学习的东西。我按照书中的方法确定了年目标、月目标、日目标,针对这些目标做出了计划,在这些计划的顺利执行下,我在大一时就过了英语四级、国家计算机二级,大二时过了英语六级,取得口语证书,担任团支书并入了党。可以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大学时期开始的,也因为有了这本书的启蒙,我在大学毕业时交了一张完美的成绩单。
然而,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大学毕业时我确定了考研的目标,想要考取更好的研究生学校。但是连续两年我都考研失利了,最后只能找了一份特别普通的文职工作。那份工作令我感到特别难熬,每天打开电脑几乎都要发呆一整天,而我身边每位同事都是这样的,久而久之,我也感觉我的人生都荒废了。我不经意间又读起这本书,发现第七章《勇气》似乎就是为了我此时的情况而写的:“在人生的尝试中,你可能会遭受千百次的失败,可能会在尝试中发现许多工作并不适合你,但是,千万不能因此放弃了你的勇气。”“有些人比你更杰出,并不是因为他们得天独厚,事实上你和他们一样好。如果你今天的处境与他们不一样,只是因为你的精神状态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比你更加自信,更有勇气。仅仅是这一点,就决定了事情的成败以及完全不同的成长之路”。
那一刻,我好像突然醒悟了。我应该有勇气去改变现状,去追寻自己真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坐在这里浪费我的人生。于是,我在毕业两年后,在已有工作的情况下,选择再次考研,而这一次,我考上了理想的高校。
“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一个快乐、永远追逐兴趣并能发掘出自身潜能的人”。有着这样人生观的指引,我对每一次的机会全力以赴,做好每一件事,快乐每一天。在毕业之后,我也顺利找到了银行的工作,虽然我也深深知道,自己每一天都有被时代淘汰的可能,但我并不畏惧,反而乐意接受挑战。
如果说,《最好的自己》让我相见恨晚,的确,如果我能在更早的时候看到这本书,我可能会考上更好的大学,找到更好的工作。不过,我并不“恨晚”,因为我已经成为了最好的自己,而做最好的自己,永远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