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教学法
理论:
1、语文教育的“三观”(作者的理论基石:”建构论语文观、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文学理论)
语文观、学生观、教师观
2、儿童文学的语文教育的价值
人性价值、语言价值(激发潜在语言灵性、统合性语言)
3、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六大原则
1趣味性、2感性化、3整体性、4人文性、5意义生成、6形式分析
4、儿童文学分级阅读的五个规律
分级阅读的依据:儿童的能力发展
分级的规律:
1、从口语到书面语
2、从韵文到散文
3、从“故事”到“情节”
4、从“形象”到“意象”
5、叙事在先,写景、抒情、议论在后
实践: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法
1、教师提问教学法
2、朗诵教学法
3、语感教学法
4、比较教学法
5、选择教学法
6、词语教学法
7、复述教学法
8、改写教学法
9、”纲举目张”法
10、欲言又止法
11、学生提问法
12、“从善如流”法
13、推演教学法
14、表演教学法
15、”天真的阅读“法
16、”文化研究“阅读法
17、”修辞阅读“法
18、文本细读法
语文观:
语言是人类心智世界的建构物、创造物;语言在实践过程中,发挥着传达信息(含交际)、认识世界、表达心灵三个功能;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用语言建构、创造意义,进而发展健全的心智世界的能力 ,获得用语言来传达信息、认识世界、表现心灵的能力。语言教育就是通过对具有建构性、创造性的语言的学习,发展学生个人心智的一种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造灵性的人。
语言的习得和运用是建构的过程。
文学教育包括:
1、文学语言教育: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的丰富感受力和深入理解力。
2、想象力的培养:培养想象力,继而发展创造力
3、健全人性的养成:引导学生对文学教材的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行价值判断,使学生探索、思考人生,实现心灵成长。
文学教育越是落实到位,就会越是抵达语言的教育。
学生观:
1、小学语文的儿童文学教育,目的主浊要以儿童的语言本能和缪斯本能为教育资源,激活他们的潜能,使其不断“生长”发展出儿童有意识的、自觉的语言创造力。
2、教育要以儿童的天性和本能为资源展开。将教育主体儿童视为一粒种子,就必须遵循种子的生长规律(节气)和生长条件(合适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水分),教育者必须考虑这颗种子的潜在生命力所需要的条件。
3、儿童具有语言本能,具有语言学习上的天赋知识。对儿童自然的本能,一方面要顺应满足,一方面要培养并指导,以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和趣味。
斯蒂芬.平克的语言本能理论:
1、放弃“工具论”的外部灌输教学模式,代之以典型的经验激活儿童的“内隐的文法知识”的教学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2、相信儿童的语言学习能力,如果吃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找原因。
3、重视的不是单摆浮搁的语言学习,而是发展建构语言的创造能力
教师观
精神品质
1、 教师的精神素质中,爱孩子最重要。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个爱孩子的人,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为什么爱孩子如此重要?困为不爱儿童就不可能了解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2、以儿童为本位:
从儿童自身的原始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并且在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将自身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质,我将这种形态的儿童观称为儿童本位的儿童观。
知识结构
对于立足于儿童生命空间、表现儿童的精神世界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成人重返童年、寻回失落的童心的途径之一。
严格来讲,不懂儿童文学的语言风格、文体特点、精神质地,儿童文学的阅读教学很容易不得要领,很难落实到实处。儿童文学学养和知识在小学语文老师的知识结构中具有核心地位和支撑。
同样是童话教学,教格林童话和教安徒生童话就有不同的语言学习落脚点,因为前者的语言是口语讲述性的,而后者帽是用相互而优美的书面语创作出来的。
儿童文学的人性价值
儿童文学对于想象力的培养和自我人格的塑造(即成长性)。
想象力
创造性地书籍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培养心智 ,它们会给儿童眼界与意识,美与成长。只有跟比自身更宽广宏大的事物接触后,只有当心智被它们“拉伸”得更宽阔,逐步走向想象的方向,人才有可能成长。
儿童是以张扬具有建设性的幻想力为使命的文学,儿童文学所张扬的幻想力是有生命深度的被德国儿童文学家交幻想力称为儿童的”第三力量“。
成长性
儿童成长小说往往以描写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确立为主题。
表现成长的儿童文学倾听着发自儿童心底的呼声,洞悉儿童成长的本质意味着儿童文学作家一方面帮助儿童体验、认识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方面以自己在生活中磨炼出的智慧之眼,帮助儿童寻找着虽然充满荆棘但却能使儿童坚强成长 的人生道路。
语言价值:经典儿童文学-语言中最好的部分
以最朴素、平实的语言,塑造最有表现力的形象世界。
儿童文学就是一种参够为儿童语言能力的生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充沛的雨水、足够的阳光和适量的肥料的语言系统,儿童文学最能激活儿童潜在的语言灵性。
A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深受儿童喜爱,原因之一就是能用”小儿的言语“表现儿童的生活和心理世界。
B对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是儿童的天赋语言能力。
C儿童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故事“文学,即包括对儿童文学的体认,也包含对儿童心灵状态的体认。
D”检验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真伪优劣的最重要标准就是看其进入儿童独特的生命空间的深度和广度。必须首先进入儿童独特的生命空间,然后才有儿童需要的文学产生,这是儿童文学最根本的特殊性。
当一种语言蕴含着学习者所能体会并产生共鸣的情感,蕴含着学习者所充分认同的价值观时,这种语言不仅有高度的思想价值,而且极容易为学习者学会。
儿童文学是统合性语言
融合了儿童与成人两个世界
融合了日常语言与艺术语言
蕴含着理性思维。
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六原则:
趣味性、感性化、整体性、人文性、意义生成、形式分析
趣味性:游戏性、幽默感、驰骋想象、心灵感动、人生智慧、知识探索
方法:1、选好作品 2、阅读教学要采用文学的方法、儿童文学的方法3、合适、有效的阅读策略
感性化:
方法:1、用感性化的、直观的方法去感知、领会内容、激发语言感受力 2、老师尽量用论述性语言,多用描述性语言
整体性:以文本整体为对象,指向语言和文学本身,将二者看作一个“结构”
维果斯基:处于上下文中的一个词要比处于孤立状态中的一个词多些词义和少些词义。
对文章整体性阅读路径也是自上而下:教师要找到文章那个高高在上的灵魂,沿着它,回溯到山腰和山脚,呈现出文章的来龙去脉。
有序的结构,好的“构成”,这两个元素在文学中具有最高的教育价值。
人文性:
布约克沃尔德提出:承认儿童是具有缪斯天性的人,是儿童文化的成员,采取“教的生态学”,来保持从学前儿童文化到学校文化转换的连续性这一解决方案
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该由成人文化中适合儿童接受的人文和儿童文化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人文这两部分。积极导入成人文化中适合的人文,大力张扬儿童文化自身的人文。
小学语文的文学阅读、儿童文学阅读必须直接抵达儿童的内心世界,激起儿童情感、思想、价值观上的共鸣,使他们感受到自己获得了新的、内在的精神生命,如此才能丰富、深化语文学习的快乐。
意义生成:心智参与的语言创造的过程,是创造性的意义生成,读者具有建构意义的主体性权力。
意义生成是儿童阅读课程学习的过程及目标。
1、读者对意义的阐释可以是多元的。
2、小学儿童读者未必一定要明确清晰把意义表达出来,可以停留于朦胧之间的感受层面。
形式分析:即“如何来表现它的内容”
越是优秀的儿童文学,越是要进行艺术分析。
不仅讲内容,而且更讲形式,才能真正将语文教育落到实处。
形式分析是教师启发学生对文学和语言进行形式感受和形式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儿童。
小学儿童在文学上具有很好的形式感。
克莱夫贝尔说:文学是有意味的形,没有没有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没有形式的内容。
儿童文学分级五个规律:
以儿童的能力发展为依据:
1、感受力 2、想象力 3、理解力 4、分析能力 5、批判能力
培养的侧重点是:
低学段重1、2,涉及3;具体文体:儿歌、民间文学(生活故事和童话)口语叙述的故事、图画书
中学段重1、2、3涉及4;具体文体:童话、故事为主的小说,图画书
高学段重1、2、3、4、5 具体文体:心理描写的小说、散文、寓言
分级的五个规律 :
1、从口语到书面语:口语代表对话
2、从韵文到散文:韵语易于常言
3、从“故事”到“情节”:前者时间顺序,后者强调因果关系
4、从“形象”到“意象”:儿歌-儿童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5、叙事在先,写景、抒情、议论在后,故事童话-散文、 儿歌-儿童诗、 叙事散文-写景-抒情-寓言
教师提问法:优质的分析式提问是思考性阅读的火箭推助器。适切的发问被设定出来,对于事物的认识就完成了一半。
1、提问应该以阅读文本的“事实”为依据,问题提得具体而明确。
2、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发展出学习能力的是能够造成“生产性思考”的提问。)
找到一下子看不出来的关键地方,而这里却有因果关系
3、对提问的思考能够把学生带回到阅读文本之中
4、提出的问题具有整体性即问题之间具有内在联系,能够引发连续性思考。
5、提问要指向对写作形式的思考和分析:围绕文章的语言表现、文体形式、文学的写法等与作形式
6、对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有明确的解决方案。(需要清晰阐释、选择立场的是非题)
文学阅读当然常常没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但是阅读教学往往也要选择最有效果的答案。
蒋军晶老师:
1、相对于事实性的问题,要多提诠释性问题
2、对陈述性问题,要多提延伸性问题
3、相对于认同性问题,要多提开放性问题
朗读教学法:是讲解、是建构、是感性化的表达
1、对阅读文本的深入、准确的理解是优质朗读的前提和基础。
2、运用朗读教学法要有整体性意识:讯号层次、词汇-文法,意义和语用三个线索系统。
3、要把朗读活动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4、重视对学生的朗读的指导:具体实在(结合文本理解与阐释)、要范读、慎技术主义。
5、重视教师范读(语调、语速、节奏、重音、停顿)
语感教学法:
语感:对言语表现作出情绪上的反应的能力,敏锐地把握言语的微妙差别的能力,对言语的效果、正误、当否作出直觉的判断或者评价的能力。是一种主体的、个性的言语能力。
1、阅读活动中,意义的阐释、建构需要语感的介入,但是阅读的本体是意义的阐释、建构,而不是语感。语感不具备分析、推断的过程。
2、在超越词典意义上下功夫,语感发生于语境之中,不可以把词典的解释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解释。
通过词语的激发在学习者头脑中唤起相关的表象、再造想象和种种联想;在想象的基础上引起情感的强烈共鸣;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对词语的分析、判断去理解作品的含义。
3、重视朗读法(特别是低年级,特别是诗歌与古文)
语感常体现为言外之意,语感与语气、语调、节奏、韵律有关,这决定了朗读教学对培养语感具有重要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儿童是通过形象、色彩、和声音进行思维的。
4、适当进行语感分析
5、教学语言的语感应服从于阅读文本的语感,否则带来语感方面的负面影响。
比较教学法:
在阅读文本中,或者在阅读文本之间,挖掘出某个语言内容、语言表现,与另外一个(几个)语言内容、语言表现的关键性联系,通过比较,发现相互间的相同之处或不同之处。
1、文章内的比较:人物前后言行比较、不同景物比较、诗歌中节奏比较等
2、文章间比较:不同文体比较
3、好作品与坏作品的比较:培养审美眼光
4、词语与词语的比较
选择教学法:
找出阅读文本的“一下子看不出来的关键地方”,据此提出问题,然后针对提出的问题,列出多个答案,让学生对给出的多个答案进行辨别、判断,最终选择自己认为最为正确或最为合适的一个答案(有时可以在给出的答案之外,做出自己的回答)。——感性体验+理性思维、逻辑思维 结合
1、设计选择题时,每一个答案要与阅读本内容相关,答案相互之间要有关系性
2、让学生对选择过程展开讨论,具体谈谈选择的理由
3、选择题可以设计得较有难度。
4、哲理性的故事也许更适合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选择题
词语教学法:
1、词语教学第一个要重视的是语境
2、第二个要重视的是抓准关键词语
A、怎么发现关键词:
B、可不可以删去衡量、
C、多次重现的、
D、题目、
E、动词而不是形容词:文学创作中,动词比形容词更重要。
F、慎重地换词语,好的换法才可以培养良好语感。
复述
指对阅读文本的内容的复述(不同于背诵),不包括有意识的创造性、拓展性的复述。
分详细和简要复述两种,可以培养学生整理、归纳、排序、结构的能力,抓重要信息的能力。加深记忆。特别适合故事、童话、小说、叙事散文等叙事性作品。
复述的两个重要操作方式:
1、差异分析,
发现差异后的修正针对的是学生在复核中,发生了对重要信息的忽略,降低阅读质量这一问题。
2、修正
阅读教学的讨论、分析,可以安排在复述环节之后,而讨论、分析的对象和内容,就可以围绕“差异”和需要“修正”之处来进行。
改写教学法:
阅读文本后,抓住了关键地方后,明确了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后,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改写”方案,然后对前后两种表现形式进行比较,促进并加深对原作的感受和理解,提升审美及鉴赏力。常与比较结合使用。
可以说教师的改写方案,基本可以将原作往坏里改。
1、改写可以对原作的关键之处进行删除,也可以对原作的结尾进行续写。
2、可以改变原作的语言表现形式。
3、改写原作的题目。
4、改写诗中、文中的语句是改写教学法可以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
纲举目张法:指抓住对阅读文本的整体具有影响力的“关键地方”通过对这个“关键地方“的阅读阐释,带动对全篇的意义或形式(写法)的理解,即牵一发而全身的方法。 “关键地方”是阅读者建构出来的。[即:课眼、主题(含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1、具有能动性的东西才有力量,才可能成为一部作品的具有牵动力的“纲”。
2、阅读教学的设计如果围绕着“纲”来进行,很可能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3、“纲”与“目”有机结合,才不会使阅读教学粗疏空泛,反而使文学阅读更细腻。
“欲言又止”法:想说出来,又觉得还是不说出来效果为好。(依据:文学本身特质、学生形象思维 特点、儿童知识发展阶段性)
1、不能讲得太满,不能讲得太实,更不能过度阐释。(想象性、)
不能一个劲让学生想象作品中的人物是什么心情;不能用一个一个准备答案交文学空灵的想象空间塞满。忌表演式教学、反对煽情。
2、教师的阅读教学有时需要作“欲言又止”的设计。
A、通过教学设计将学生领到大门口窥探一下,但并不进去,因为有些知识、信息的获得有待时机(学生思维的引爆管)。
B、要保护”水至清则无鱼“的文学阅读的朦胧感受。不破坏文学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