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新西兰一年多,教育学的学习也快接近尾声,对新西兰的教育还不算太了解。今天在一个台湾老师的谈话中,和课程论坛里来自英国的新西兰老师的反馈中,有一些感想,先记录如下。
刚来新西兰时,对这里的教育感受是复杂的。首先家长会老师的沟通不够深入,老师比较关心女儿的融入和社交,艺术和音乐方面的发展资源很有限。然后,课堂太自由,三个班级混合,小米从不到20人,组织成熟的小班,到新西兰这样的氛围,迷茫了好一阵子。最后,学生成绩单是一些看不懂的3A 4B的进度,和一些全是赞扬的点评,我完全摸不到头脑。
好的部分是,师生关系很融洽,女儿老师很幽默。学校常有外来机构提供免费的教育服务,如人体教育汽车开来几天,孩子们随时上去学习探索。学校三观正,不仅评价学习成绩,对学习习惯,社区贡献和责任心培养等非常看重,每个小学期完成一个主题的学习和实践。
一年之后,我已经决定初中转学到私立学校。然而,变化就这么悄悄的发生了。女儿变得越来越开朗,常常开心地说她是"Awesome, perfect, independent learning"。除了中国朋友,她还交到了一群菲律宾朋友和一群穆斯林朋友,常常听她讲和朋友们的趣事。
作为新西兰老师的同学告诉我一个概念"AKO",来自于毛利语,意思是老师和同学们是平等的关系。这位同学来自英国,她说在应该这种教育文化是不可能的。她解释说新西兰这样开放和平等的文化很可能来自于对毛利本土文化的保护和支持。在双文化(毛利和欧洲)的背景下,只有"平等"的关系,才能保障毛利人的成功。进而在越来越多元的移民社会,文化"多元开放"是一切教育理念的根基。
联想到"3.15"恐怖袭击,新西兰总理的第一表态就表达了新西兰人对这种恐怖袭击及其背后思想的绝不容忍,还有全新西兰社会对少数族裔的关怀和支持,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小国家的独特之美。它不仅是个美丽和平的国度,更是一个温暖而有力量的地方,这里孕育着"善"和"美",而且敢于直面"真相"。
正是新西兰多元包容的教育,才有了这样的新西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