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却很少有人知道原著虽然讲述的是神怪故事,但语言诙谐,风格幽默,读来不仅不觉恐怖,甚至让人乐不可支。
对话风趣是《西游记》的一大特色。有情节处必有对话,有对话时必出段子,里面的人物无论是取经四人组,还是小妖凡人,甚至是菩萨,都能贫上几句,有逗哏有捧哏,整部书读下来,像是读了一个长篇相声。如果四大名著要评选一个段子之王的称号,那必属西游记莫选了。
1
师徒四人中,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的搞笑担当,他的段子张口就来。
在女儿国,国王要与唐僧成亲,唐僧不肯,猪八戒便自行推荐,被嫌弃后说,
“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
孙悟空被风吹迷了眼睛,他笑孙悟空像拄拐杖的瞎子:
“先生,你的明杖儿呢?”
甚至还有一些“冷”。
比如在陈家庄通天河一回中,金鱼精用计把通天河冻住骗唐僧上路,等唐僧走到河中央时把冰裂开,虏走唐僧。陈家庄的人看到只有徒弟三个回来,便问道“怎么不见三藏老爷?”,猪八戒回了堪称书中最冷的笑话:
“不叫做三藏了,改名叫做‘陈到底’也”。
唐僧俗家姓陈,“陈到底”即是“沉到底”,八戒的回答一语双关,真是幽默又机智,只是师父还在妖怪手里,这么调侃他真的好么?
还有在黄鼠怪一回中,土地说:“那黄风大圣,风最厉害。他那风,比不得什么春秋风、松竹风与那东西南北风”。
八戒接口就说:
“想必是夹脑风、羊耳风、大麻风、偏正头风?”
此风非彼风,这个可算是相当无厘头了。也亏土地还能一本正经说:“不是,不是。叫做‘三昧神风’”。
2
孙悟空最爱调戏妖精们,他和妖精们的互动总是一大看点。他总爱自称“外公”占妖怪的便宜,再碰上个没文化又实心眼的妖怪,就更有喜感了。
比如在朱紫国,他自称“外公”叫门挑战,妖怪正在与抢来的金圣宫娘娘喝酒,便问娘娘道:
“你们宫里有姓‘外’的么?这来者自称‘外公’,我想着《百家姓》上,更无个姓外的。”
娘娘不知是认真的,还是敷衍妖怪,说道:
“止《千字文》上有句‘外受傅训’,想必就是此矣”。
妖怪喜出望外,直道“定是!定是!”
被占了便宜,还以为学到了文化,真是有些心疼这个勤学好问的妖王了。
也不是没有失手的时候。在黑风山黑熊怪一回中,两人互报姓名,孙悟空的自我介绍是一首32行的七言古诗,将自己从出生到学艺,从大闹天宫到跟随唐僧取经,狠狠夸了自己一番。却不料黑熊怪哈哈大笑:
“你原来是那闹天宫的弼马温么?”
32行的自我介绍换来了一顿羞辱,孙悟空估计会一口老血喷出来吧。
3
沙和尚是个优秀的捧哏。有他在,师徒几个就可以说上一场相声了。
一次师徒四人被捉到,妖怪要将他们蒸了吃。孙悟空说,我先看看做饭的小妖精是个有经验的,还是没经验的。
沙和尚便哭道:都要被蒸了,还讲什么有经验没经验!
孙悟空见小妖精把最不好蒸熟的猪八戒放在最下层,就说:是个做饭没有经验的;
沙和尚又问:怎么认得?
猪八戒在蒸笼里自言自语,不知是闷气蒸还是出气蒸;
沙和尚接口:二哥,怎么叫出气、闷气?
八戒说,闷气蒸是盖了锅盖,出气蒸是不盖。唐僧在最顶层,听了之后高声说道:没盖锅盖!
想着四个人在同个蒸笼里你一言我一语,丝毫不觉他们身在险境。有了沙僧的捧哏,危险时刻的气氛都会活跃起来呢。
4
唐僧给人的印象总是一本正经,但他经常会坑坑徒弟。初取经时,只有他一人和一匹白马,或许和白马并没有话说,还是比较正常的。等孙悟空正式出场,风格就有些变了。
刚开始孙悟空野性难驯,菩萨变成一个老妇人,交给唐僧一套衣服一顶帽子,以及紧箍咒的咒语。孙悟空发现了这套光艳艳的衣服和花帽子后十分欣喜——毕竟他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没穿过什么好东西——就问唐僧是哪里来的。
唐僧顺口答道:
“是我小时穿戴的。若这帽子带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若这衣服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
等等,说好的出家人不打诳语呢?而且是“顺口”回答,谎话说得这么自然又像模像样,哪里像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能编出来的。
于是,孙悟空一直都烦恼不已的紧箍咒就这么被带上了。
还有一次,孙悟空为了保护唐僧打死了六个强盗,唐僧训斥了悟空后,给强盗超度:
“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人。”
这不像是为人超度,反而是推脱责任,又是妥妥的坑徒弟了。实际上,作者一直不喜欢唐僧,经常描述他“嘤嘤地哭”,“吓得面如土色”,生病时哀叹,看见清风朗月时思乡,看到崇山峻岭会畏惧,没有出家人的通透豁达,更像是一个凡夫俗子。相反,反而是孙悟空对佛法的悟性更高,经常一语点化唐僧。
西游记不是宗教故事,是借神怪故事讽刺社会现象,表达对现状的不满。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幽默的底色是悲伤。或许正因为如此,西游记中的对话才会如此搞笑,风格才会如此辛辣,让人读来,仿佛在众多的段子中,看到了作者的无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