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效应:
我们时时处处都要攀比,其实,我们是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把握其本质的,没有相互之间的联系,人们就很难形成认知。
心理核算:
同样降价10块钱,为什么钢笔和西服给我们的感觉不一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的解释,这跟我们的心理核算(mental accounting)有关。我们不是仅仅关心最后省下来多少钱,我们会看省下的钱和原价的比较。
“锚定”与“羊群”:
人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们的认知模式依赖事物间的比较,只有靠比较才能确定事物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比较经常是在无意中发生的,我们会找到一个“锚定点”,可是,这个“锚定点”是先入为主、而且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不省察“印记”和“锚定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就会陷入“羊群效应”。
价格失灵
价格机制:
价格反映了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而在供给和需求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买家、卖家的最优决策,市场经济的运转,就是靠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
免费如失重:
现实中的价格和数学里的计算是不一样的。199-99=100;99-99=0。这两个算式的被减数都是99,在数学里,无论在什么时候减去99,都是一样的。但是,要是你降价促销,同样是减去99,免费促销的效果就大不一样。
高价与优质:
大多数情况下,你是根据对自己的评价购买商品。如果你觉得自己值得拥有更贵的商品,就会去买贵的。同类型贵的商品跟便宜的商品在质量上会不会有差异呢?很可能会的,但有没有像它们在价格上的差距那么大呢?那就不见得了。
在商不言商:
现实世界有两种规范,一种叫市场规范,一种叫社会规范。市场规范就是在市场交换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在亲戚、朋友、邻里熟人,甚至是我们和陌生人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社会规范,大家也会互相帮忙。当我们进入社会规范的时候,我们心里是不是会期待回报呢?有时候会的,但是我们并不像在市场交换中那样期待金钱的回报。所以,你必须要弄清楚在什么时候该用市场规范,什么时候该用社会规范。如果用得不好,就会犯错。
行为经济学看人性: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人的很多行为不是完全由他的本性来决定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行为是由情境所决定的。我们无法预知自己在另一种情境或情感状态下的行为。
自我控制: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新观念,那就是不必纠缠于人性的善恶。要想改变人类的行为,就得更多地从情境中去寻找线索。说不定一些小小的改变,反而能更有效地调整人们的行为。
羊群效应:
我们有时候会过度乐观,有时候会过度悲观。这种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的情绪是会传染的,这就会带来“羊群效应”。
后见之明:
我们的认知模式中还有一种缺陷,叫“后见之明”,这种“后见之明”也会导致我们过度自信。“后见之明”是说,事后来看,我们会高估自己在事前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你之所以对自己如此有信心,是因为你自动屏蔽了以前做出的错误预测和错误判断。
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是说,跟得到一百块钱给我们带来的愉悦相比,失去一百块钱给我们带来的痛苦要更大。同样从数学的角度来说,一场手术90%的成功概率和10%的失败概率,说的是一回事啊,为什么你却会有不同的反应呢?这就跟数学没有关系了,是你内在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