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塑造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9岁,正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样子,认字稍多,读名著是不是早点?尤其是西游记这种经典,读起来相对枯燥,里面很多字词不认识,是不是要放到初中?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
首先四大名著中只有《西游记》适合这一阶段读。我国民间有句读书格言。说的是“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三国演义里面涉及到的大智慧需要长大以后慢慢的品鉴;水浒传里面有很多血腥的描写,不适合孩子读;红楼梦侧重于爱情故事,里面很多尊卑观念,不适合孩子读;
唯独《西游记》这座艺术宫殿,以其独具特色的语言环境、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适合9岁孩子读。
其次孩子对西游记的人物比较熟悉,有助于她去积极探索书中的故事。随着《西游记》电视剧以及动画片在每年暑假的重复播放,即使是9岁孩子,对书中的角色都有非常清晰的认识。火眼金睛、变化无穷、战无不胜、英勇无畏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而著称。憨厚老实,有力气,敢与妖魔作斗争,尽出洋相的活宝猪八戒,不仅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而且常常在遇见困难的时候打退堂鼓,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给孙悟空念紧箍咒,但这一切并不妨碍他成为孙悟空的第一得力助手。坚韧不拔、执着追求、永不言弃的唐僧,对徒弟要求很严,经常教导徒儿“要以慈悲为怀”。他作为一个心慈面善吃斋念佛的僧人,不仅行善好施,为民除害,为人们播撒着善良的种子;而且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最终,历尽千辛万苦,通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自身也修成正果。个性憨厚,忠心耿耿的沙僧,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踏踏实实,谨守本分,最终功德圆满。孩子们在读书的时候因为熟悉这些角色,就像和隔壁朋友聊天,非常容易读下去。
再次对于情节也相对熟悉。西游记描写的是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大战牛魔王、制服假猴王、勇斗十八罗汉、杀六贼、三打白骨精、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所有的情节都在孩子的把握之中。所以督促孩子耐心的读完西游记也不是不可能。
因此,让9岁孩子读吴承恩的原版《西游记》是完全可以的,那么,读《西游记》原著除了情节还应该重点读什么呢?
重点可以放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重点讲解成语。《西游记》原著里有很多的成语,这些成语都有特定的语境,孩子在读得时候可以给孩子解释,而且在前面出现的成语在后面一章中有的还会有,比如火眼金睛、风起云涌、冷飕飕、古灵精怪、丑陋无比等词语,孩子一旦掌握,再往后看到类似成语时将会非常有成就感。
二是重点关注人物描摹和心理描写。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细嚼慢咽中慢慢炼就的。《西游记》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的到位,每个重要人物(妖怪)出场,不论美丑,都会有一首小诗来描述,鼓励孩子多读读这些片段,慢慢就会发现孩子对于人物的刻画非常的到位,远远超出你的想象。《西游记》原著里有很多的心理描写,无论是欣喜、懊恼、愤怒,还是得意、兴奋、庆幸,书中都有描摹和刻画,读这些东西多了,久而久之,孩子的作文涉及到心理描写的很容易过关。
三是掌握文言文的用法,给孩子无穷的想象力。原著里面很多表述都是半文半白,多看看,多听听,就能有一定的语境,碰到其他的文言文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另外,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妖世界,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以及光怪陆离的情节,虚无缥缈的环境,看着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平添一些韵味。
四是通过《西游记》让孩子去接触一下现实生活。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很多的出场都是有变化性的,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让孩子去注意这些变化,去注意世界上还有这种人,也许就能在关键时刻避免某些伤害。还记得韩国那个《素媛》的电影吗,在那个飘雨的早上,素媛打着雨伞独自上学。在离学校近在咫尺的地方,她遭遇一个相貌猥琐、酒气冲天的大叔,由此开启了她的悲剧之旅。其实,孩子是天真的,通过一定的方式教导孩子多认识天使脸庞下的妖怪面孔,让孩子知道面对妖魔鬼怪必须进行有策略的反抗,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更重要的事吗?如果有,那就是为孩子加一层保护衣,让她真真正正的从思想上认识这种丑恶。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一点。现在媒体广泛多样,教育孩子也可以借助喜马拉雅、懒人听书、凯叔讲故事等听书软件,然后再看纸质书,培养孩子兴趣。最终让孩子热爱阅读,快乐生活,提高文明素质,丰富美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