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他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古代朴素唯物论。(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初听得这些文辞,会感觉到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但是,《故事新编》中的《老子》一文,却与历史书最后的评价极其相似:不满现实,反对束缚,想要回到小国寡民,有一定的落后性。
·无为与有为
首先提出,“无为”并不是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是基于在《出关》老子的行为做出的一种评价。故事的开篇,便有这样一段描写:“老子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而不难看出的是,呆木头似乎成为了贯穿文章的线索,而我们在字里行间所见到的老子,总是以“呆木头”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似乎“呆木头”已经成为了老子的一个代名词。在出关之前,老子每天是如此,出关之后的讲学过程中,也似乎是如同“呆木头”一样。而与他相反的则是他的弟子——孔子。在老子毫无动静的坐着时,他已经开始周游列国,拜见诸位主子,积极将自己的治国思想与理论表达给各位君主,希望能得到赏识,以施展自己的才华。这里足可见,将“无为”与“有为”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可见作者在此篇文章中,批驳了一种“不作为”的思想与态度。再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1935年12月,正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阶段,而这时的中国,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自是不必说,甚至在华北自治运动中,学生们都纷纷感叹“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之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则不思如何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是秉持着对日妥协的政策,同时还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清剿共产党人,这或许是一种投射,在本篇文章中,老子与国民政府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不论时局如何,总是稳坐钓鱼台。而共产党或许就象征着孔子,在当时艰难困苦、不被别人看好的情况下,在吸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后,依旧积极推行自己的政策与方针,积极抗日,在中共领导下,爆发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发布了《八一宣言》号召共同抗日。
·守旧与创新
在故事的第三幕,老子讲学时,出现了这样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场面。一群人一开始兴高采烈地邀请老子讲学,甚至还拿了笔和木板准备刻做讲义,但当老子嘴唇开合间,念出了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时,众人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或许此时大家的心已凉了半截;当老子接着讲学时,大家则都各怀心事,心不在焉。在后文中,甚至将老子亲自撰写的讲义放在了充公的架子上面,丝毫不予理会,有的人甚至还说这一过程是“受罪”。足可见如果一味的守旧,一味的追求学术的专业性,不注重创新思想,不注重民众对于思想的理解与感悟,即使思想再好,对民众来说也无异于一种“受罪”。这也不禁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一些传统文化是否也具有这种“局限性”“守旧性”,只是追求对传统的传承,而不注重民众对文化的理解与体悟,试问这种文化思想又能继续传承几代呢?幸运的是,人们也意识到了这种问题,于是纷纷在守正的基础上开始创新:浙江杭州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云展览”“慢直播”等开放活动,让市民感受良渚文化;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古诗灯光秀、互动节目“盛唐密盒”,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璀璨的盛唐文化;国家博物馆的金步摇玻璃杯、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冰激凌等文创产品热卖,让原本只可远观的文物形象变得可亲可感······综上,守住传统在传统文化中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保留文化中最原始、最纯粹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在“守正”的基础上,我们也必须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