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先生的这本书买来很久,因为“很难读”,一度中断。最近又重新拿起来,下决心读下去。
初次读,就被提婆达多的问题所吸引,一向只知释迦牟尼,当在书中看到提婆达多时,心中充满了好奇。
季先生在书中提到:
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的堂兄弟,在佛经中他被描绘为十恶不赦的坏人。实际上它是一个非常有才华,威望很高的人。他有自己的戒律,有自己的教义,有群众。他同释迦牟尼的矛盾绝不是个人恩怨,而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在佛教史上是重大事件。他的信徒,晋代法显在印度看到过,唐代玄奘和义净看到过。足证他的影响之深远,历千数百年而不息。
提婆达多是斗争的失败者,对于他根本不可能有真实的记载。既然不真实,就必然自相矛盾。
法显在公元5世纪初,玄奘和义净在公元7世纪,都在印度看到了提婆达多派的僧人。公元7世纪上距提婆达多生存时期已有一千二三百年的历史了,……在佛教发展历史中,这一千二三百年是关键的一段时间,佛教由盛趋衰,再过二三百年,终于在印度绝迹。……提婆达多这一派必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一点还用得着怀疑吗?
从佛经来看,释迦牟尼派主要攻击对象就是外道六师,攻击的言论到处可见。佛教简直是六师为眼中钉。从心理学上来看,其中奥妙不难解释。同佛教争夺群众、争夺宗教利益和经济利益的不是婆罗门。而是身边的,卧榻之下的六师之流。
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斗争,绝不是什么个人恩怨,也不仅仅是他们之间的问题,而是在佛教开创时期僧伽内部两条路线的斗争。扩而大之,也可以说是沙门思想体系内部两条路线的斗争。沙门思想体系内部的矛盾,比较突出地表现在赞成苦行与否定苦行、赞成轮回与否定轮回说上。
两条路线的之间的关系,因为一方缺乏资料,我们不清楚。希望将来能得到更多的资料。无论如何,今后再写佛教史,必须改变以前的写法,把被歪曲、被遗忘了的实施重新纠正、记忆起来。
————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
当时买这本书,只是因为仰慕季先生的大名,对佛教并没有什么兴趣,读过之后着实惊艳。有学识,有胆识,有态度,有风度。
提婆达多作为这场斗争的失败者,被妖魔化,甚至被人为的排除在历史之外。我相信在人类历史中,还有很多个提婆达多,可是又有几个季羡林呢?
风骨之于文人,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真相,以身示范。
再说说提婆达多问题对于如我般凡人的影响。
释迦牟尼固然伟大,但是一个怎样的对手才值得他处心积虑,煞费苦心的批判,单从这一点就足以证明提婆达多是个了不起的人。他的信众延续一千多年也印证了这一点。
如何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不是做一个盲目的随从。季先生用提婆达多的例子给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