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专业的写作门径,无非是两个:注书和疏注。
经书本身的字面形式很简单,不难读。学问不在这里,在注里。不同的人写不同的注,学问开始出现第一次分化,用现代文献学的讲法就是制造了二次文献。
不同的人给不同的注作疏,有从有违,有补有正。学问开始出现第二次分化,用现代文献学的讲法就是制造了三次文献。
为了读懂一次文献而制造了二次和三次文献后,才会有真的问题意识。才能出现问题的自生产。张高评老师的选题学,我不佩服,即在于此。他把热启动当冷启动,以为论文的问题意识是靠挖空心思找角度找出来的。
错。论文的问题意识发源于读者通过查资料理解了原始文献后(查资料过程也可以写出论文来)(注书),发现各种细节方面,相关的同时文献对不上号和历时文献对不上号(疏注),为了解决这个对不上号,发现是文献来源不对;或者是记录者的预设前提不对。才有动力写论文。根本不是什么角度问题好吗!角度问题本身追根溯底,也是来源于写作者所见文献与自己脑内预存文献对不上号。
在查文献的过程中,把种种对不上号的相异之处抄出来,记录出处,就是所谓的资料长编。所谓抄书,抄的就是这个书。当然初学者一开始是不会抄这个对不上号的,能抄得来经书,也不错了。
关键是你的脑子里一定要有一部书存着,才能发现问题。完全没有文献存着,是不可能自发地去发现问题的。
这就是哪怕背一部文献学史在肚子里都好过泛览N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