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写作虽然还不到三个月,却总有那么一些关于写作的话不吐不快。感受最深的是,写作是疗愈自己和锻炼思维的不二之选。
(1)疗愈自己
你是否可以拍着胸脯斩钉截铁地向我保证: 我有百分之百的安全感。
这样的人,迄今为止,还没有被我遇到。
如果你是那个例外,那么,恭喜你,真心请你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没有必要在这里浪费你宝贵的注意力。
毕竟,这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一生不可避免要经历三次创伤:
出生、断奶和弟弟妹妹的来临。
你告诉我,你从呱呱坠地就没有吃过妈妈一滴奶,所以不存在断奶一说;
你还告诉我,你是独生子,没有弟弟妹妹。
常人必经的三件创伤中,幸运的你已逃过两件。
但是,“出生”你一定经历过。否则,就没有那个与我对话的存在体。
只要你经历过出生——你一定经历过出生,
你就一定会有离开母体的创伤,
要不然,你为什么是在哭声中而不是笑着来到这个世界。
要不然,我怎么会听到充斥着网络的寻找安全感的呼声。
承认吧,你带着创伤而来。
创伤直接导致你“安全感”的问题。
精神学派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指出,
“分离”是人类的基本焦虑,之所以分离能够导致人们的焦虑,是因为人们在内心中害怕失去能够照顾自己的客体,或害怕失去这个客体的爱。
你的第一个家——妈妈的子宫,是如此的温暖,静谧,自由,惬意。某日,突如其来的莫名之力却要把你强行“拉”离这里。你撕声力竭来到一个冷飕飕的怪异世界。没有温暖的潮水,饿没人理,冷无人懂。好容靠近一个像“家”一样的温暖之地,不多会,却又被强行拽离。你又开始了撕声力竭。
离开妈妈子宫的“分离焦虑”是你所有安全感问题的首源。不要说你被照顾的很好,再好的照料,也不能与原生“家”——妈妈的子宫相提并论。
所以,人人都至少会有出生的创伤,所以,每个人人都或多或少缺乏安全感。
但是,安全感,这三个字的重点在哪里?
在“感”。
它只是你的一种感觉,是你内心的一种体验,一定程度上甚至是你解读世界的方式导致的。
所以有些事件并非那么大,而有些人仍然会出现创伤性的体验。
还记得情绪的ABC吗?在《你的情绪你做主》一文中,我提到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B就是你对事件的理念与解释,也就是你解读世界的方式。在那篇文章中海军与李晓因为对便利店老板行为方式的解读不同,进而对待的态度也天壤之别,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也不同。那件事情,对海军基本无影响,却对李晓造成了“伤害”,影响到了他的学习。
“对事件的理念与解释”是怎么形成的?
本质上是你自己虚构的。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提到一个很赞的观点,我们都活在“虚构”之中。虚构的力量强乎我们想象的强大,“虚构”可以把更多的人有效的组织在一起,促进人们的合作。比如公司、金钱、宗教、国家等等。
所以呢?
所以你可以“虚构”自己的故事,换个角度解读世界,疗愈自己的“创伤”。
而写作,天然具备这个优势。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当你把自己的内在写出来的时候,你就在自己的故事和文字里,找到了自己,疗愈了自己。
因为有了倾述这个动作,你才确认了自己存在。
我们一直走在“自我了解,自我寻找,自我确认”的路上。不然也不会有哲学家仰天长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里去?
你可以尝试用“写”这种最低成本的方式来重新了解自己、解读世界、疗愈自己。
(2)锻炼思维
斯蒂芬·平克说,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最难的是开始写作。
你一定知道,我们的大脑是一种网状连接,可以同时闪现多个观点、概念,而出现在短时记忆中的闪念,你常常来不及存储进长时记忆,就“一闪而过”。
刚开始写作之时,要么是无话可说,要么总有许多想说的点,乱糟糟的满脑飞,却不知从何入手。
无话可说的情况,在于你对想写的内容积累不多;这里我们重点解决如何让“乱糟糟满脑飞”的观点条理化。
豆豆十六个月左右开始绘本阅读,我一直想把与豆豆亲子阅读的一些想法与经验与大家共享。但是,想说的点很多,真的是“乱七八糟”。比如:
1.共读中,尽量把绘本内容与孩子过往生活经验相联系。
2.家长是主导,起引导、启发作用,孩子是主体,让孩子对思考、多说。
3.让孩子主动讯则阅读哪本书(乐观性格养成)。
4.不同内容、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绘本都要涉猎(从中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5.不要太迷信绘本的年龄分级。
6.借阅过的绘本再借回来兴趣不大,给豆豆买的绘本却百看不厌(为什么?)。
7.通过绘本阅读的亲子互动来了解孩子的天性(豆豆感兴趣的是恐龙、车等相关主题的绘本)。
8.时间、地点也不一定非要限定(但是,每天总的阅读时间量要保证)。
......
就这样列了十几点之后,我却无从下笔。
刚好那段时间在看李忠秋老师的《结构思考力》,我试着用刚学到的方法,照猫画虎。
《结构思考力》提倡,当我们在思绪乱如麻时,可以:
第一步:列出要点
第二步:寻找共性
第三步:得出结论
十二个字,却醍醐灌顶。所以,话不在多,而在于精。
当下的情况是,要点我已经列出,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各个点归类,寻找共性。
于是,我反复琢磨,发现这些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关于绘本阅读具体操纵性层面的内容, 例如,绘本的选择、阅读时间等。
2.关于绘本阅读对豆豆性格养成、兴趣培养的作用。
......
经过这么一番找共性,分类之后,思维条理了许多,也就是斯蒂芬·平克所讲,把网状的思考树状化,剩下的工作就是把树状的结构用线性的语言展现出来。
聪明如你估计早已察觉,这个方法不就是我们小学语文的归纳总结吗?
是的,没错。
但是,在思绪乱如麻的时候,你想到了吗?我依稀记得你一脸茫然摇头的模样,是那样的无助。
我们经常忘记了来时的路,所以总是回不去。
也再次提醒你记录、写作的必要性。
借用一位“笑友”的俏皮话——人至“践”则无敌。
你的那些伤,那些笨拙,写作都可以疗愈。
开始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