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躺在书架上几个月了,一直没有时间看,对于钟爱小说的我来说这足以说明2019年实在是太难了……
基于这样的基调,还是想给即将过去的一年一个圆满的结局,也给来年打打气,于是昨天在培训的间隙打开了它。
书的封面是单一的黑底,用铅笔简单地勾勒几笔线条和几个圈圈就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上有一只面向海洋那一边的灰猫,它的表情看不到,但是你无法忽视它低调的存在,更无法忽略它耀眼的孤独,直到看完后,我才知道它是一只白猫,只是被黑色的海洋染灰了,而且它并不孤单,它一直注视着另一端的一只黑猫,它淹没在黑色的海洋中,与之混为一体,不知藏身何处又似乎无处不在。
这一黑一白是人性的两面,在当时社会环境的大浪潮中,白的被染成了灰色,不再耀眼,黑的则因为有了保护显得志得意满,横行三界。
如果你问我这本书讲了什么,我脑袋里一下子涌出来很多东西,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麦家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以一个神奇人物的故事为依托与我们探讨人性与人生。
书中有两个主要人物,分别代表两种人性。
一个是上校,他的象征物是白猫。他是一个谜一样的人,浑身上下充满了故事,这些故事是他的荣耀也是他的耻辱。
他想就这么荣辱与共,把它们带到棺材里,可是村里的人不允许,他们不允许别人有秘密又死守着自己的小九九,就是这种自私的好奇心造就了几个家庭的悲剧。
上校爱白猫也是白猫。纵使别人再怎么伤害、诋毁他都改变不了他只想救人不想害人的善良,但是他也是有底线的,一旦触碰到底线注定会酿成悲剧。小瞎子被上校割舌头、挑手经都是因为他触碰了上校的底线,这是上校的第一次反击也是最后一次,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浊乱不堪,活生生地把一个在抗战一线经历过九死一生的英雄给逼疯。
另一个人物是小瞎子,他的象征物是黑猫。他眼不瞎,但心瞎。所以他的世界从没有阳光,黑得彻头彻尾,这黑长进了基因里,因为他的出生就是一个无耻的阴谋。
真正邪恶的灵魂不会感恩,不会反省,它会想方设法吞噬一切光明。上校一直关照他们家,他的父亲老瞎子用今生来世的低贱换温饱的余生,“我”的父亲不计前嫌地帮助他,“我”的原谅……换来他的批斗、诬陷和一句“大人不记小人过,谢谢你”虚情假意,最后他还想利用人性的弱点行恶,却不知道时过境迁,“我”早已放下了很多的执念,更不会在得知了真相后还要去挑破别人的谎言。
上校也极爱黑猫,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让他看清了人性的真面目,但他仍然热衷于救人救心。
都说非黑即白的世界只有小说里有,我想说那样的小说也一定是失败的作品,因为黑白之间还有一派灰色地带。
文中的爷爷、爸爸、老保长、林阿姨、我……都是这样的人。
损人利己的未必是坏人,这是人的本能,或者说是爱的本能。书中夹杂在人性里的另一条线是“爱”!
爷爷因为爱自己的孩子和家族的面子逢人就说小瞎子是‘鸡奸犯’,在无法扭转事态的情况下秘密揭发了上校的藏身之地,城门失火,炴及池鱼,他如此有见识的一个人怎会没想到后果,只是他低估了村民对上校的尊敬程度,也不了解人性的复杂:在无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人性是向善向美、扬善惩恶的。
书中的父亲看似一个闷葫芦,其实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近朱者赤,经常与上校在一起,他也变得明智,与父亲的决裂,送孩子去外地,他在做这些事情是出于一个儿子和父亲的本能,在那一刻他在心里理解了他的父亲也原谅了他的过错。直到生命的尽头,他还想在孩子心里种下善种,希望“我”能以德报怨,救治小瞎子,虽然最后证明是徒劳。
老保长对上校的爱爱似无私,其实与爷爷、父亲的爱无异,他没有家人,没有孩子,一个眼里只有自己的人被上校的大爱感化,他把上校当成真正的朋友。相对于上校无私的大爱,这些都是小爱,但同样感人肺腑,让人性的善闪闪发光。
林阿姨是另一个悲剧人物。在人生的海洋她孤苦零丁,随波逐流,但她向往光明,上校是她的光,循着这光她热情勇敢,可惜一个误解让她与上校的人生都发生了不可控制的颠覆,人言可畏,流言似海,他们就是葬身于此。最后她终是找到了赎罪的机会,也帮上校和自己证明真心,虽然只有“我”一个知情者。
看到最后不知怎么看出了《追风筝的人》的感觉——救赎!善良的种子发了芽,人就开启了自我的救赎。
我们都是人,人生而有罪,在人生的浪潮里唯有爱与宽容能让复杂的人性向善、向阳。
我想麦家应该是极同情抗战时期的特务,因为他们的善恶由不得自己,善终的极少。仔细想想,我们都是双面间谍,在好与坏,善与恶之间活动,交易着情报。
人生海海,何时风暴来,何人助你渡汪洋大海,都交给茫茫大海和万变人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