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cy去上厨艺课,老师悄悄地问我:“她是不是有一点洁癖?”厨艺课做的是芝士焗红薯,老师说Nancy对红薯各种嫌弃,开始一直不肯用手触摸红薯,等摸了以后不停地往兜兜上擦。的确,Nancy是有一点所谓的“洁癖”。早上穿袜子,不能有一丁点不妥帖的地方,以至于袜子快被拉到膝盖了,她还嫌不够平整。写拼音、写字的时候,明明已经写得很好了,还是觉得不完美,非要擦掉重写。涂颜色的时候,只要有一点出格,就会大叫一声、懊恼不已。种种迹象表明,小朋友进入了蒙特梭利专家所形容的“追求完美敏感期”。
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说,“审美敏感期是螺旋式发展的,从对吃的东西要求完美、完整,到所用的东西要求完美、完整,再到对自我的形象要求完美,最后上升到对环境、对内在气质、对艺术品质追求完美等。”我不知道追求完美是不是每个小孩子或者每个人必经的阶段,从Nancy变成公主迷、变得爱臭美以及追求完美的表现来看,她确实进入了“审美敏感期”和“追求完美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其纠结程度能使脾气最好的大人崩溃。
孙瑞雪说,“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人的天性。它从儿童时期开始出现,保护它就是保护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完美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儿童追求完美,表明儿童的精神世界开始走向丰富和深入。”如果追求完美,确实只是一个敏感期的话,那么让它自然地度过就行了。然而,成人会将这种特性与以后的性格发展联系起来,甚至扩展到未来其他方面而担忧。譬如HABA数学课老师通过观察,也发现了Nancy在玩游戏的时候,对于自己不擅长、没有把握的事情,不太愿意去挑战,有点不想尝试或者说输不起。为此,老师的建议是要多鼓励孩子。
追求完美和完美主义是两个概念。追求完美,是追求卓越的一种过程,可以在过程中不断改进,即使失败了也坦然接受。而完美主义则是不接受任何瑕疵和缺点,遇到困难容易放弃,看不到失败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看不到残缺才是世界的本来面貌。本来,“人无完人”,“人之不如意十之八九”,而完美主义者总沉浸在对“不完美”的悔恨、愧疚或气愤中,忽略了蚤子以外的美好。
其实,说到完美主义,说到不敢挑战,又何尝是孩子的专利呢?想一想成人,你我之中,又有几个敢于挑战自己的?就连生孩子这件事,以前剖宫术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被使用,而现在因为害怕而不敢尝试和挑战的妈妈难道还少吗?大人们喜欢以成人的思维去评价孩子,不愿意去剥一颗红薯又怎么样呢?有时候行为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危害,可怕的是附加在行为身上延伸的意义。而孩子,正在成长之中的孩子,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
每个大人,也不过都是长大了的孩子,虽然不会拒绝剥一颗红薯,也不会因为穿袜子、涂颜色这样的小事而懊恼,但是完美主义——却在许多大人身上普遍存在。对孩子的完美主义耿耿于怀,本身就是父母完美主义的一种。我不喜欢某些心理学家关于“完美主义是一种病,得治”这样的论调,心理学家在说到完美主义者的时候,会使用“他们”这样的字眼,这样不仅让他们显得不够谦卑,而且不够慈悲。
在我看来,完美主义普遍存在。如果说它是一种病,那么它是一种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人人都有的病,并且在某些方面可以改变。我喜欢情感咨询师钟捷对“自卑”的描述,她说“自卑”是一个中性词,是人性中必然存在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是自信和自卑的混合体。一个人在某个情景下呈现自信的状态,或是自卑的状态。即使再自信的人,他的心底也一定会有自卑的存在。我觉得完美主义也是这样,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只是存在于不同方面。因此,完美主义者并不是孤独的。
有些人会说,我就不是完美主义啊!我想问一下,有谁敢说,自己从来没有因为孩子而发过脾气?那么,为什么要对孩子发脾气?其实,也是对孩子有完美的期望——因为小孩子正在成长中,本来就该不断犯错,不存在完美一说。对别人吹毛求疵的人,看不见自己完美主义的人,是更让人讨厌的完美主义者。
避免成为完美主义者,避免培养完美主义者,本身就是一种完美主义。那么,我们如何来适应和改善自身的完美主义因子呢?
一、避免过高期待
由于头部效应的缘故,人人都想做第一。因为,没有人会记住第二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赛场上获得第二名的运动员泪洒赛场。可是,就算每个人都很努力,世界冠军只有一个,全国冠军只有一个,班级第一名也只有一个。那么,第一名以外的,都是落败者咯?实际上,只要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敢于参与竞争,都是好样的。今天的第一,也不代表明天还是第一。
家附近的一所小学里,有个一直考第一的学生因为考了第二名,接受不了,跳楼自杀。这是极端的例子,然而现在这样的例子正在增多。就连幼儿园的班级活动,玩个抢板凳,几乎每一轮下来都有没抢到板凳的孩子在哭泣。现在的孩子们,背负了太多家人的期望,尤其有些父母,将全部愿望倾注在下一代身上,给了孩子巨大的压力。
家长应该调整一下对孩子的关注度。想要成功,想要实现梦想,想成为重要的人,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再伟大的人,首先也是一个普通人。如果我们不能对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安之若素,如果我们不能对孩子作为一个普通人安之若素,就很容易急功近利,什么都想要就什么都得不到。
二、爱孩子的全部
小鸡叫叫系列绘本里有一集《我真棒》,讲的是孩子们演出中出现了各种失误,但是爸爸妈妈还是夸奖他们的演出是最棒的。大卫系列绘本里,大卫是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但是他妈妈仍然爱他,圣诞老人也仍然给他礼物。
我们在生活里无意之间就会给孩子一种感觉,只有我满足了大人的需求,才是一个好孩子,才值得被奖赏,被爱。这才是完美主义的根源。每一个完美主义者,在其童年都有一个难以取悦的父亲或者母亲,以为自己要完美无缺,才能获得别人的喜欢和认可,没有自信。
真爱是没有恐惧的,也是无条件的。有自信的人,不会太在意别人的评价,相信自己本身就是值得被爱的。有些父母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当口头禅,吃饭也比,做作业也比……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非但不能激励孩子,还打击他们的信心。没有人告诉孩子,虽然别人家的孩子很多方面比你好,但是爸爸妈妈还是爱这个有缺点,却独一无二的你。
三、完美主义可以改变
我以前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老爸信奉的教育方式是从不当面表扬我,所以就算别人都觉得我很优秀,我还是不自信。直到长大了,有次听到他说,从不说你好是因为你一直很好啊,忍不住热泪盈眶……
后来高考失败了,完美世界从此坍塌,又遇到了各种不完美的事情,人慢慢才成长起来。真是应了那句,一旦学会了破罐子破摔,我的世界豁然开朗。没有失败,就没有现在的我。哪一个人不是经过了心灵的千疮百孔,才在废墟上建立起自由的花园。
很多事情,交给时间就好。你会看到很多老人,对小孩子看电视啊吃零食啊都很宽容,这是岁月赋予他们的一种通透,不那么完美主义。我爸现在对Nancy从来没有动过一个手指头,是因为他了解了犯错原本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他更懂得爱就要表达。
经过审美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自己会慢慢调整,就像从自私——分享,是逐步适应人际交往环境的需要一样。
四、接纳不完美
喜欢董卿面对诗词大赛中的断臂女孩,说的一段话。她说,“ 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只不过有些是看得见的,有些是看不见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因为瑕不掩瑜。
接纳完美主义,也是接纳不完美的一种。Nancy现在开始有害羞的概念。我想,我需要告诉她,失败没有什么,丢脸也没有什么,妈妈还是会一如既往的爱她。况且,失败本来就是通往成功的一部分,只有不断犯错——练习——改进,才能进步。
人生不过是一场大型游戏,享受过程的快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