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社就曾做过一个社会调查,发现家庭传统等仪式带给孩子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学业事业的成功。
仪式感妥善地为孩子们保存了美好记忆,仪式感更给了孩子们极大的安全感。
生活在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更幸福。
所谓仪式感,就是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事情,发掘生活更多的乐趣。
01
电影《小王子》里有这样一个小小的片断:
小王子第一次遇到狐狸时,狐狸告诉他,相识是需要一定的仪式的,这非常重要,因为伴随着这个仪式,很多原本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东西就会被赋予意义。
小王子问狐狸:“仪式究竟是什么?”
狐狸告诉他:“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而正因为这份不同,才让孩子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人总是容易遗忘的,特别是懵懂孩童时期发生的事,多数都不太记得了。
所以聪明的父母,懂得利用仪式感为美好的记忆加一层保鲜膜。
家人在生活中建立的仪式感,能够帮助孩子完成自我认知、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学会更好的与人相处。
一个充满爱与仪式感的家庭,也一定会带给孩子一个温馨幸福的童年。
02
有人在知乎上发问“仪式感对于孩子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有一条回答引来点赞无数:
在一所国际学校,孩子们在学校里享受到他们独享的五个节日:冰淇淋日、联合国日、毛茸茸玩偶日、睡衣日和间谍日,除此之外,学校还会和家长沟通如何营造“家庭仪式感”。
例如:
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些秘密暗号,比如有意或无意地创造专属家人之间的秘密肢体动作,或者秘密沟通方式;
可以准备一顶特殊的生日帽,无论家里谁过生日,都要带上这顶生日帽,拉上孩子一起筹备生日会,然后一起吹蜡烛、吃蛋糕,再拍下全家福;
可以给家里准备特殊的相册,里面有孩子和家庭特殊日期的照片,让孩子悄无声息的成长被慢慢记录下来,最关键的,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参与准备这个相册;
可以在每次孩子开学第一天和她合影,孩子的成长速度快得惊人,一转眼就马上就要离开家,一个人去上大学,不想忘记她的成长变化,就赶快给她拍照留存;
仪式感的形式可以有很多,我们成人要做的,就是积极地建立和维护,不要让生活的琐碎和麻木打破了内心的柔软。
对于孩子,看到家庭的温馨,他们就会对美好生活抱有尊重和向往;将家庭的仪式感展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就会感受到家人的在意和深爱。
我们传达给孩子怎样的情感,孩子就会接收到怎样的价值观。
03
有一期名为《父女情缘,一年一拍》的TED演讲。演讲人是美国摄影师Steven Addis,分享的内容是关于15张照片。
但这次Steven 不是掌镜者,而是出镜人。
故事的开始要追溯到十多年前。
那年,Steven受邀去纽约演讲,又恰逢女儿1岁的生日,于是妻子让他抱着女儿在纽约街头拍了张照片。
一年后,因缘巧合之下,他们再次来到纽约,于是父女回到同样的街道摆出同样的pose再次合影留念。
等到女儿快过3岁生日的时候,妻子就建议,“嘿,你为什么不带萨比娜回到纽约来个父女之旅,继续这个小传统?”
于是这个独属于父亲Steven和女儿萨比娜的生日仪式就这么延续了15年。
Steven说,“这是我和女儿最期待也最珍惜的时间。我们并不知道这样的旅程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但对我们而言,它渐渐变得神圣起来。”
对父亲而言,拍照的小仪式见证了女儿的成长,妥善地保存了父女之旅的美好回忆;
那女儿的感受呢?
照片中她越发咧开的嘴角,一次比一次灿烂的笑容就不言而喻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生命是由生活体验组成的。
而体验生活,需要仪式感。
它能为记忆保鲜,让幸福绵延。
因为有了这些小传统、小仪式,哪怕再平淡简单的日子,在孩子的记忆里,是幸福隽永的。
04
仪式感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仪式感其实无处不在,日常小事都可以创造“仪式感”。
为了让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长,父母们要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仪式感。
下面这些生活中的仪式感,可以为家长们借鉴:
1.早起说“早安”,睡前道“晚安”,出门前给彼此大大的拥抱,不辜负美好的每一天。
2.每晚至少15分钟的亲子陪伴时间,可以是读绘本,也可以是亲子游戏,或者躺着聊天,让孩子带着满满的爱进入梦乡。
3.在孩子生日或者结婚纪念日的时候,去拍全家福,并且冲洗出来,挂在墙上或者夹在相册里,每每看到内心都会些许激动。
4. 不缺席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活动:家长会、颁奖典礼、汇报演出等,孩子特别渴望被重视,家人的陪伴会让他自信满满。
5. 每年都要有一家人的旅行,可以是长途亲子游,也可以是每周末的周边自驾游,只要全家出动,就能感受到旅途的温馨幸福。
6. 让孩子参与特定节日的流程。比如过年时,和他们一块包饺子,蒸年糕,剪窗花……带着孩子完成这些,他们才会明白,原来,这就叫“过年”!
7.每年给孩子写一封信,让孩子画一幅给爸爸妈妈,放在特定的盒子里,谁也不许看,若干年后再一起打开,估计会感动到泪崩。
愿你给孩子一个有仪式感的童年,愿孩子一生幸福美满。
05
心理学博士Barbara Fiese 和她的团队研究“家庭仪式传承”长达50多年。
根据他们的研究,维持良好亲子关系的秘诀就是,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代有效地传承他们的家庭“仪式感”。
研究发现,家庭仪式感有强有力的黏合作用,能够有效地把家庭成员凝聚在一起,让成员体会到归属感、安全感和爱。
儿童正常的身心成长需要一定的仪式感。
仪式感是告诉孩子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是很认真的在跟你沟通,不是你随便听听就行的。很多孩子吃饭的时候,上窜下跳,在餐桌上各种玩。
当然这个原因会有很多,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仪式感,孩子压根不知道吃饭是怎么一个回事,反正到点自己上去吃,想吃就吃点,不想吃反正也有人喂。
如果很郑重的跟孩子说或给孩子演示,吃饭先要辅上桌布,端菜上来,摆放好餐具,长辈先入坐,小辈再坐,夹菜过程中餐具上不能有饭等之类的一系列仪式,让孩子有仪式感,他会认为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成人都在这样做,我也应该逐渐慢慢的去适应。